远离尘嚣的修行,交融荟萃的结晶
“风沙掩埋了莫高窟的岁月,却无法湮灭那些炽热的色彩、飞动的线条。”
有着735个洞窟的莫高窟,以及45000平方米的壁画,是人们超越尘世的激情持续了千余年的结晶。修建石窟,正是这种远离尘嚣的具体表现。而在洞壁上作画,几乎是人类的本能。
在没有文字的时候,先有了画。画中有话,是一种叙事策略,无论是远古的人类,还是现代人,莫不痴迷于图画。而佛教当然也如此,以图画向信众传递教义与信念。
《画中有“话”》是一本极好的向大众读者介绍敦煌石窟艺术的著作。全书共百讲,从北凉至元代,语言简洁,有理有情,既讲述敦煌石窟艺术的前世今生,也讲述佛教故事及义理,还讲述这艺术与各时代的联系,以及对古人生活的一窥。
修行讲究超拔世俗,甚至远离尘世,但莫高窟艺术却是与其他艺术交流荟萃的成果。
比如现存最早的北凉窟群中的第275窟中的主尊造像交脚弥勒佛所采用交脚坐式,便是犍陀罗艺术中的特征。而犍脱落艺术又收到古希腊艺术的诸多影响。可见在1600多年前,艺术就已经产生了国际性的交流。
再比如,莫高窟壁画中有相当部分的佛传故事画,这些画既有横卷连环画的形式,也有采用关键性画面来表现义理的形式,同时也有结合中国传统绘画中屏风画的形式,来展现佛陀从出生到涅槃的历程。
第二十三讲则告诉读者,中国本土的神也被融合进了佛教叙事中。在西魏第285窟中,伏羲和女娲也被画进了中佛教众菩萨中,代表日月之神。在中国僧人的记载中,天地初开,没有日月星辰,阿弥陀佛派伏羲与女娲去往第七梵天处取来七宝,创造各星宿及四季。纵观世界,神话互相交融影响的例子数不胜数,这也是神话能永远保持活力的原因之一。
莫高窟第57窟向来有“美人窟”之称,因其主尊菩萨“造型犹如一位唐代美妇,婀娜多姿、秀美恬静”,日本有著名画家赞为“美人菩萨”。而第57窟的艺术风格也影响到了日本飞鸟时代的壁画。第57窟是初唐杰作,风格处于隋朝的细密精致与大唐的富丽灿烂之间,这一风格被随初唐画师的脚步,既留在了莫高窟,也留在了日本。
中国的历史既有大一统的朝代,也有诸多小国并存的时期,这也意味着文化与生活的边界在不断修改,而莫高窟的艺术,无论是尚存的,还是被毁的,无不是这一变化的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