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尔赛和约》下的德国后果
拿到《魏玛共和国的兴亡:1918-1933》之前,我已经看过《长刀之夜:从魏玛共和国到第三帝国》,以及《魏玛王国:从共和到纳粹》,希望能多个角度去理解魏玛共和国那15年的发展历程。毕竟对于德意志帝国,特别是德国的历史,我还是颇为陌生的。
从书的目录看,显而易见汉斯蒙森的这本更清晰,可是读起来依然是颇为艰涩。
这本写成于1998年书其实比2018年的那本魏玛王国早了20年,后来查阅才知道是最新版,之前还有一版。
1919年开始到1933年,有20人次担任总理,第一位是1919年2月13日上任的谢德曼,最后一位是1993年1月30日上任的希特勒。下面这个表格列出具体的人员和任期,说是走马灯式的政府,是很客观地描述。人物太多,时间线交织,事件繁杂,这就是魏玛共和国。
从某种程度上说,魏玛共和国不是德意志帝国自然发展的结果,而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战败国,面对《凡尔赛和约》的有关协议内容,特别是美国时任总统威尔逊的强力干预之下,不得已之下的仓促应对。
那么魏玛共和国之前,德国或者德意志帝国是什么情况呢?
有一本书《从俾斯麦到希特勒》比较系统回顾了德意志帝国这不到一百年的激烈变动过程。而《魏玛共和国的兴亡》是聚焦在魏玛共和国存续的15年所发生的内政外交,社会、经济、政治、军事的变迁。
为什么今天我们要对一战,或者说德国曾出现的魏玛共和国有如此多层面和视角的关注?正是因为世界又到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刻,回顾发生在一百多年前的那些事儿,可能会有助于我们去审视和厘清今天的迷雾。
“1914年8月1日,德意志帝国向沙皇俄国宣战,战火的硝烟很快席卷整个欧洲,酝酿已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但是在宣战的那一天,几乎没有人预见到,这场战争会以威廉二世的退位和德意志帝国的灭亡收场。”
这一段摘自原书的话,很像一句谶语!
那同样是个激烈变动的大时代,英国在1776年美国独立后,继续延续和发展自己的世界贸易路线,把重心转向印太,终于在貌似疯癫的英王乔治三世后,迎来了伟大的维多利亚时代,日不落帝国在令英国人自豪的同时,也深深刺激了维多利亚女王的那些欧洲亲戚们,沙俄帝国和原本只是小邦国的普鲁士、巴伐利亚等等说德语的地区。真是应了中国那句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既然奥匈帝国可以拼凑,那铁血宰相俾斯麦也在德皇的各种支持和配合之下,在1870年至1871年建立了德意志国。这也是一个至少20年努力的结果,从1848年到1871年。它一开始就由完全相互对立的势力所组成,是一个既矛盾十足又难以预测的联盟。
19世纪之前从未有过德意志民族国家。古老的神圣罗马帝国向来就不是一个民族国家,而且它在13世纪以后日益裂解成许许多多个据地称雄的诸侯国。
这其实是在拿破仑未能实现统一欧洲的夙愿,被英国威灵顿将军为首的联军在滑铁卢遭遇灭顶之灾后,欧洲依然四分五裂,而且横跨欧亚非的奥斯曼帝国也眼见要崩溃的时刻,在欧洲中部强力崛起的新势力。
德意志帝国自诞生起,就面临两线受敌的窘境。而且,看着自己的欧洲亲戚们开疆拓土,在全球占领殖民地,掠夺资源,那种后进者的急迫感,也是明明白白的。但是这个拼凑而成的德意志帝国,在内部其实面临各种很实际的矛盾冲突,可能并不具备加入抢地盘的游戏。例如帝国的宪法、帝国的议会,可能都是刚刚照猫画虎,徒有其形,但系统性调适还远未运作正常,就妄图靠对外抢地盘解决内部矛盾,其实事后看来,是有天然致命缺陷的。
在那个时代,凭武力决胜负,战败割地赔款,是大家都认同的维持世界秩序的游戏规则。
既然一战,德国投降了,那接受《凡尔赛和约》的惩罚性结果,也就成了定局。
关键是,这一次,是正在青春期活力迸射的美国,首次涉足干预它的欧洲亲戚们的是非曲直,单凭那个传教士式理想思维的执拗的威尔逊总统的民族自决14条,让原本就衰老并百病缠身的老欧洲,有加了虎狼药,还是当时年仅35岁的英国财政部的官员,经济学家凯恩斯看到了可怕的后果,写出了《凡尔赛和约的经济后果》,可惜,书卖得很火,却于事无补。
一个刚刚拼凑起来的德意志帝国,觉得自己如此努力,如此奋进,不愿被老势力挤压,不得不奋起抗争的年轻的帝国,受教育群体的比例,技术的先进程度,自认为渺杀大英帝国的,怎么会输了这场战争?
那一定是我们军队被人从后面捅了一刀。
因此,如何凭我们的聪明机智,摆脱天文数字的赔款,成了让不少德国精英陷入微观忙碌的陷阱。而由于帝国宪法的问题,造成的军队一股独大自行其是的致命问题,却无法在合理的时间内有一个妥善的解决。
此时,社会上,代表各种利益群体的势力,也纷纷组织起来了,社民党,工会组织,还有那些州议会组织,纷繁杂乱,各行其是,利用舆论影响各自代表的利益群体。
战败必须要找个罪魁祸首,德皇威廉二世首当其冲。那是延续国体,还是变成当时很流行的共和国?其实诸多社会精英也莫衷一是。
在各种外在压力和内部各种矛盾的逼迫下,应对成了核心词,真是过了今天再说了。
魏玛共和国就是在这个前提下的产物。其实就是各种妥魏玛共和国就是在这个前提下的产物。其实就是各种妥协和对付的产物。
既然美国那么强,那共和国体制自然是万灵药。那我们德意志帝国必须改成魏玛共和国。
事后评说,总是很容易,其实也是经历一场德国革命的结果。
人还是那些人,事儿也没有因为国体变更而改变,对外谈判赔款,对内协调各个利益群体的矛盾和冲突就是两条主线。
民主选举,为事在人为,都是人的能力有问题,提供了一个更草率便利的方式。于是,人在不停地换,事儿却总不能结构性可持续地逐渐解决,矛盾越积越深。
而欧洲几千年来的累积的恩恩怨怨,民族国家的纯粹性,更成了挥之不去的幽灵阴影。
某种程度上说,沙俄帝国的覆灭,布尔什维克的十月革命,对这些德国的资产阶级也造成了巨大的恐惧,还有就是欧洲既有的反对犹太人的历史,可以说是雪上加霜。
最可怕的是,全球经济周期陷入了下行,最强大美国,1929年华尔街的股灾,造成了自由资本主义的大崩溃。这对原本就身负巨债的魏玛共和国,可谓最致命的一击!
很多人,不知何来的那种执念,就是民主选举一定是最好的,貌似是包治百病,世上真有这样的神药?
那么魏玛共和国前后15年的运作,可能会深深打击这些笃信民主选举的傻白甜。
因为各种短期应对之策的无力,因为世界经济周期的下行,德国的民众不堪再忍受那些无能政治精英造成的苦难,他们一定会把希望寄托在那个可以告诉他们如何“能”的强人身上。
没想到,都不允许一个奥地利下士做邮政局长的总统兴登堡,形势比人强,不得不让他成为集大权于一身的实权总理。
可以说,希特勒凭他出众的组织能力,了不起的演讲能力,踢掉了纳粹党的一把手,在1933年魏玛共和国的废墟上,带领德国走上了第三帝国的道路。
总在说德国人,冷静理性有逻辑思维缜密,那真要问那个可能令迷信民主选举万能的傻白甜们一个颇为打脸的严肃问题:为什么魏玛共和国民主选举选出了纳粹希特勒?
其实,本书的作者,很精彩精确地回答了这个令人十分尴尬的问题,我强裂推荐大家去认真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