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尔平| 新经济史与霸权战争

1
正如新经济史学派两位最早的倡导者所述,他们的基本主张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等制度的产生、发展、兴衰甚至是灭亡的现象”,均可以通过简单的经济分析方法加以认识(Davis and North,1971:4)。于是,这个富有创新精神的思想流派便把其出发点建立在这样一种观点上,即社会和政治变革是个人力图最大限度地或至少是谋取更多利益的愿望的反映。个人为了改善其自身福利,就要寻找物质商品和其他商品。出于同样的图谋私利的原因,他们也会产生变革社会制度和现有社会安排的企图。可见,这种社会政治变革的经济理论试图用与经济体系的运转有内在联系的经济因素来解释历史的和制度的发展。
新经济史学派的分析方法之一,就是把微观经济学(市场规律)运用到制度变革的研究中去。他们主要依靠所谓的“需求律”。这一学说认为,如果价格相对下跌(上涨),人们就会采购较多(较少)的商品;当人们的收入相对增加(下降)时,人们往往也会采购较多(较少)的商品(Becker,1976:6)。所以,任何改变相对商品价格或行为者的相对收入的事态,都将产生一种对更多商品的需求动力或反动力。在这里,商品的含义对新经济史学派来说则是一种符合人意的社会或制度的变革。
虽然新经济史学派使用了新古典经济学的概念和方法,但前者改变了一个基本假设。新古典经济学假设人们的嗜好和所受的约束(比如产权制度)没有变化;而新经济史学派则假设它们发生了变化,而且,他们的主要目标就是要解释这些嗜好和约束,尤其是要解释社会政治安排或制度,为什么在经历一定时期之后会发生变革,以及是如何变革的。新古典学派主要研究一定条件下能产生最大效益的行为;而新经济史学派则对解释为什么个人力求达到最优化的目标,以及个人所受到的外来约束本身最终都会发生变化这两个问题感兴趣(North,1977)。
新经济史学派对变革的观点可以归纳为三点:第一,他们强调,社会变革可以用内在的经济因素,即用个人满足福利的各种目标的努力来加以解释。第二,他们假定价格和收入方面的相对变化是行为变化的主要决定因素。由于变革社会政治安排(不论论其最终利益是什么)涉及某些 人要承担成本或被迫承担成本,所以,改变这种成本的分配、承担成本的大小以及承受这种成本能力的任何变化,都会影响进行制度变革的倾向。第三,个人和集团企图利用政治统治,以便 更谋取更多自身基本利益的方式 来变革财产权。可见新古典经济学忽略社 会制度的本质以及它们对经济 收益分配的影响,而在新经济史学派那里,这个问题却十分重要。
2
霸权战争在历史上一直是世界政治体系变革的基本机制。霸权争斗,是由于维持一个帝国或霸权地位的包袱与支配国为执行这一使命所需获得的资源之间越来越严重的不平衡引起的,从而导致一个新的国际体系的建立。领土的分配、经济关系的形式、威望的等级反映了体系内新的权力分配,正如前一个体系所做过的那样。体系中新兴的支配国企图把它们的统治扩展到它们的经济、军事等能力的限度之外。在某一时期,这些国家也会成熟,而新的挑战者又将从它们的权力和影响的范围之外出现。然后,衰落、不平衡、霸权争斗的过程又将重新开始。
一场霸权战争的结束是另一次成长、扩张,直至最终衰落周期的开端。不平衡发展规律继续重新分配权力,从而破坏着上一次霸权争斗建立起来的现状。不平衡代替平衡,世界走向新一轮霸权冲突,这种周期已经并且还将继续下去,直至人类或者毁灭自己,或者学会开辟一种有效的和平变革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