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内-自我放逐的孤独者

让.热内,1910年12月19日生于巴黎阿萨斯街的公共救济院,1911年7月,七个月的热内便遭遗弃。可以说,热内的流浪生涯便是从此开始的。
热内是一个典型的矛盾体,他的文字充满了强烈的反差。例如“.....簇簇鲜花与众多囚犯居然存在着一种密切的联系,鲜花的脆弱柔嫩与囚犯的粗暴冷漠竟是一样的性质......”又如“......罪犯们远离你们,就像欢爱中的恋人躲开人群一样......” 在热内看来,温柔与暴烈是同样的,都是人内心情感的极端表现。
热内一直游离于法律与道德的边缘。
对于他的前半生,人们习惯于将他称为小偷。但我们可以将他的偷窃行为看作是一种被动犯罪。在《公开宣布的敌人》中,他回忆到:老师要求写一篇小作文,每个同学都要描写他自己的住屋......根据老师的评价,我的描写最精彩,他大声向全班朗读了我的文章,但所有同学都嘲笑我,说:这可不是他的屋子,他是一个捡来的弃儿。我顿时感到心被掏空了,蒙受了奇耻大辱......哦!话虽不厉害,但我恨法国。岂是一个恨了得,应该比恨还深,说法国令我作呕也不过分......从此,热内便开始了小偷小摸。一开始是为了取悦同学,但是后来,我们可以认为他在不断的偷窃行为中获得了一种快感,或者这么认为,偷窃便是他与这个世界的沟通方式。热内对鲜花情有独钟。他将鲜花看做是自己在自然界的化身。这与他对他人的厌恶有关。可以想见,幼年的伤害对热内有多深。
热内的前半生像商品一样被频繁转手,他的孤独与寂寞是可想而知的。长期的孤独会使人对自身产生怀疑:我真的活在这个世界上么?行窃时那种血液膨张,心跳加速的感觉,我们可以将它等同于恋爱,因此,不难理解热内在屡次出入监狱之后依然继续着他的小偷生活———或者这么说,此时热内的人生哲学便是“我偷固我在”。
热内的前半生一直在路上。15岁之前的热内充满着对冒险的幻想,当时人们对他的评价是:像女孩子一样娇柔,冒险小说读得太多,精神状态可疑。也许这是所有在这个年龄人的共同的幻想,但是,可不可以这样去理解:热内对于冒险的狂热只是一种内心的出逃。因为,在内心深处,他始终没有把法国当作自己的故乡,他是一个注定漂泊的人,从7个月大被母亲抛弃是开始,他便失去了归属。永远的“生活在别处”。他无法为心灵找到安定点,无法找到存在根源。
1926年,热内初次尝到被监禁的滋味,在此后的18年间,热内数十次的进出于各地的监狱之中,他感到一种“反常的幸福”。也就是在监狱里,他发现了自己的同性恋倾向。这无疑使他离道德的边缘更近了一步。再此,我想应该对他的性向选择做一点解释:热内所钟情的对象一律是高大结实的,并且藐视法律。具体可以参见德.帕尔玛的电影《疤面煞星》。为什么呢?可以想见,在热内初入监狱的时候,他还只是一个羸弱的少年,监狱是一个弱肉强食之地,武力是唯一的生存之道,生存的本能使他自动寻求庇护。对于健壮男性的喜爱,可以详见热内的自传体小说《小偷日记》。
热内强烈的渴望着爱,以至于他在路上遇到一个年迈的女乞丐,变将其幻想为内心中母亲的形象。但因为长期的无法得到,使他变得孤傲。热内变扭的将这种爱表现为一种背叛行为。在早期服役期间,他爱上了同军营的一个小伙子,然而热内却偷走了他的钱包,并在一边若无其事的静观这个惊慌失措的小伙。他把尘世间最牢不可破的种种联系——爱的联系——统统粉碎。但这就是热内对爱的表达方式。如果你用心倾听,会听见一个孤独者对爱绝望的呐喊。
1942年是热内“魔术般”的一年。也就是这一年,热内完成了从小偷到作家的转变。他受到了当时法国最著名的大作家让.科克托的赏识,并经由后者出版了他的第一部小说《鲜花圣母》。并且因为这部作品,热内结识了大作家萨特。由此,热内作为作家的身份正式树立起来。
大多数人都认为,热内走上写作的道路是偶然的。认为只是一个小偷在无聊时的呓语。但是,在我看来,热内的转变却是必然的。1942年,热内在桑特监狱被关押了九个月。这种与世隔绝的生活,在热内看来是一种苦修。苦修的状态当然是孤独的。这与在外面的孤独不同,因为他找不到任何排解的手段。因此写作成为了唯一的出路。热内的内心充满着热情,却无法将其表达,对于这种人,只有走很长的路才能将这样的激情化解而不至于被溺死。但是,既然无法继续行走,那么,只有将其记录下来。
在《鲜花圣母》之后,热内连续出版了《玫瑰的奇迹》,《盛大的葬礼》,《小偷日记》。每一步作品都为他带来了极大的声誉,但随之而来的却是作为惯犯被流放的命运。以萨特和科克托为首的“全巴黎文学界”呼吁总统赦免对热内的刑罚。虽然最终未果,但却令热内声名鹊起。
1949年,法国总统免除了对热内终身流放的刑罚,但他却陷入了莫名的精神危机,沉默不语,几乎搁笔5,6年。他的创作源泉来自于暗无天日的牢笼,一旦脱离了牢笼,竟然有茫然若失的感觉。就像他后来说的:“自由了,我却迷路了。”
然而,热内的成名却是时代的杰作。二战后的法国社会,弥漫着一股消极悲观的情绪。热内的出现,印证了萨特的存在主义学说。后者坚信人的一生就是“自我设计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一个人的存在价值只能由他自身的行动来认定。热内的生存条件不折不扣使他成为小偷,然而却同时使他成为诗人。因此,热内便被作为存在主义的英雄推上了历史的舞台。萨特为热内全集所写的长篇序言《喜剧演员与殉道者圣热内》更是使热内闻名全世界,然而此时的热内却感到“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压力。他对科克托说:“你和萨特给我塑了像,其实我是另外一个人,这另外一个人有话要说。”
在热内的晚年,他投身到革命事业中去,积极从事民族解放运动。也许热内从来都是一个有抱负的人,如果时代允许的话,他也许会是另一个拿破伦。但是那个时代却只允许一个作为小偷的热内和一个作为作家的热内。热内的政治生涯是不成功的。但这或许也与热内的性格有关系。想想看,一个离经叛道者如何在那道貌盎然的政治空气中存活下去呢?
究其一生,热内都是孤独的。与社会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合模。无论是小偷还是作家都无法改变其孤独的本质。
就像热内在他的最后一部书《一个恋爱中的俘虏》中所说的那样:“我的看得见的一生只是精心伪装的一个个圈套。”我们对于热内的了解仅只是他的作品以及人们对他的评价。我们也许只是拿着一个个圈套去伪装热内的一生。将他装饰成我们心中那个自我放逐的孤独英雄。
一个人永远是讲故事者,他生活在自己的故事和别人的故事之中,他通过故事来看他所遭遇的一切,而且他努力像他讲的那样生活……
热内是一个典型的矛盾体,他的文字充满了强烈的反差。例如“.....簇簇鲜花与众多囚犯居然存在着一种密切的联系,鲜花的脆弱柔嫩与囚犯的粗暴冷漠竟是一样的性质......”又如“......罪犯们远离你们,就像欢爱中的恋人躲开人群一样......” 在热内看来,温柔与暴烈是同样的,都是人内心情感的极端表现。
热内一直游离于法律与道德的边缘。
对于他的前半生,人们习惯于将他称为小偷。但我们可以将他的偷窃行为看作是一种被动犯罪。在《公开宣布的敌人》中,他回忆到:老师要求写一篇小作文,每个同学都要描写他自己的住屋......根据老师的评价,我的描写最精彩,他大声向全班朗读了我的文章,但所有同学都嘲笑我,说:这可不是他的屋子,他是一个捡来的弃儿。我顿时感到心被掏空了,蒙受了奇耻大辱......哦!话虽不厉害,但我恨法国。岂是一个恨了得,应该比恨还深,说法国令我作呕也不过分......从此,热内便开始了小偷小摸。一开始是为了取悦同学,但是后来,我们可以认为他在不断的偷窃行为中获得了一种快感,或者这么认为,偷窃便是他与这个世界的沟通方式。热内对鲜花情有独钟。他将鲜花看做是自己在自然界的化身。这与他对他人的厌恶有关。可以想见,幼年的伤害对热内有多深。
热内的前半生像商品一样被频繁转手,他的孤独与寂寞是可想而知的。长期的孤独会使人对自身产生怀疑:我真的活在这个世界上么?行窃时那种血液膨张,心跳加速的感觉,我们可以将它等同于恋爱,因此,不难理解热内在屡次出入监狱之后依然继续着他的小偷生活———或者这么说,此时热内的人生哲学便是“我偷固我在”。
热内的前半生一直在路上。15岁之前的热内充满着对冒险的幻想,当时人们对他的评价是:像女孩子一样娇柔,冒险小说读得太多,精神状态可疑。也许这是所有在这个年龄人的共同的幻想,但是,可不可以这样去理解:热内对于冒险的狂热只是一种内心的出逃。因为,在内心深处,他始终没有把法国当作自己的故乡,他是一个注定漂泊的人,从7个月大被母亲抛弃是开始,他便失去了归属。永远的“生活在别处”。他无法为心灵找到安定点,无法找到存在根源。
1926年,热内初次尝到被监禁的滋味,在此后的18年间,热内数十次的进出于各地的监狱之中,他感到一种“反常的幸福”。也就是在监狱里,他发现了自己的同性恋倾向。这无疑使他离道德的边缘更近了一步。再此,我想应该对他的性向选择做一点解释:热内所钟情的对象一律是高大结实的,并且藐视法律。具体可以参见德.帕尔玛的电影《疤面煞星》。为什么呢?可以想见,在热内初入监狱的时候,他还只是一个羸弱的少年,监狱是一个弱肉强食之地,武力是唯一的生存之道,生存的本能使他自动寻求庇护。对于健壮男性的喜爱,可以详见热内的自传体小说《小偷日记》。
热内强烈的渴望着爱,以至于他在路上遇到一个年迈的女乞丐,变将其幻想为内心中母亲的形象。但因为长期的无法得到,使他变得孤傲。热内变扭的将这种爱表现为一种背叛行为。在早期服役期间,他爱上了同军营的一个小伙子,然而热内却偷走了他的钱包,并在一边若无其事的静观这个惊慌失措的小伙。他把尘世间最牢不可破的种种联系——爱的联系——统统粉碎。但这就是热内对爱的表达方式。如果你用心倾听,会听见一个孤独者对爱绝望的呐喊。
1942年是热内“魔术般”的一年。也就是这一年,热内完成了从小偷到作家的转变。他受到了当时法国最著名的大作家让.科克托的赏识,并经由后者出版了他的第一部小说《鲜花圣母》。并且因为这部作品,热内结识了大作家萨特。由此,热内作为作家的身份正式树立起来。
大多数人都认为,热内走上写作的道路是偶然的。认为只是一个小偷在无聊时的呓语。但是,在我看来,热内的转变却是必然的。1942年,热内在桑特监狱被关押了九个月。这种与世隔绝的生活,在热内看来是一种苦修。苦修的状态当然是孤独的。这与在外面的孤独不同,因为他找不到任何排解的手段。因此写作成为了唯一的出路。热内的内心充满着热情,却无法将其表达,对于这种人,只有走很长的路才能将这样的激情化解而不至于被溺死。但是,既然无法继续行走,那么,只有将其记录下来。
在《鲜花圣母》之后,热内连续出版了《玫瑰的奇迹》,《盛大的葬礼》,《小偷日记》。每一步作品都为他带来了极大的声誉,但随之而来的却是作为惯犯被流放的命运。以萨特和科克托为首的“全巴黎文学界”呼吁总统赦免对热内的刑罚。虽然最终未果,但却令热内声名鹊起。
1949年,法国总统免除了对热内终身流放的刑罚,但他却陷入了莫名的精神危机,沉默不语,几乎搁笔5,6年。他的创作源泉来自于暗无天日的牢笼,一旦脱离了牢笼,竟然有茫然若失的感觉。就像他后来说的:“自由了,我却迷路了。”
然而,热内的成名却是时代的杰作。二战后的法国社会,弥漫着一股消极悲观的情绪。热内的出现,印证了萨特的存在主义学说。后者坚信人的一生就是“自我设计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一个人的存在价值只能由他自身的行动来认定。热内的生存条件不折不扣使他成为小偷,然而却同时使他成为诗人。因此,热内便被作为存在主义的英雄推上了历史的舞台。萨特为热内全集所写的长篇序言《喜剧演员与殉道者圣热内》更是使热内闻名全世界,然而此时的热内却感到“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压力。他对科克托说:“你和萨特给我塑了像,其实我是另外一个人,这另外一个人有话要说。”
在热内的晚年,他投身到革命事业中去,积极从事民族解放运动。也许热内从来都是一个有抱负的人,如果时代允许的话,他也许会是另一个拿破伦。但是那个时代却只允许一个作为小偷的热内和一个作为作家的热内。热内的政治生涯是不成功的。但这或许也与热内的性格有关系。想想看,一个离经叛道者如何在那道貌盎然的政治空气中存活下去呢?
究其一生,热内都是孤独的。与社会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合模。无论是小偷还是作家都无法改变其孤独的本质。
就像热内在他的最后一部书《一个恋爱中的俘虏》中所说的那样:“我的看得见的一生只是精心伪装的一个个圈套。”我们对于热内的了解仅只是他的作品以及人们对他的评价。我们也许只是拿着一个个圈套去伪装热内的一生。将他装饰成我们心中那个自我放逐的孤独英雄。
一个人永远是讲故事者,他生活在自己的故事和别人的故事之中,他通过故事来看他所遭遇的一切,而且他努力像他讲的那样生活……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