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传统农业 笔记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农业是可以为经济增长做出贡献的,很多发达国家(欧洲的部分国家、日本等)是通过农业实现了较快的经济发展。但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农业不能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所以就要改造传统农业。
1)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2)传统农业为什么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3)如何改造传统农业?
1.舒尔茨所说的传统农业实际是一种生产方式长期没有发生变动,基本维持简单再生产的、长期停滞的小农经济。
2.舒尔茨驳斥了两种长期流行而且影响深远的观点:一种是认为传统农业中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低下(驳斥:传统农业中的农民并不愚昧,他们对市场价格的变动能作出迅速而正确的反应。他们多年的努力,使现有的生产要素的配置达到了最优化,重新配置这些生产要素并不会使生产增长),另一种是有名的隐蔽失业理论(又称“零值农业劳动学说”:传统农业中有一部分人的边际生产率是零,即尽管这些人在干活,实际上对生产毫无贡献。)(驳斥:在传统农业中,农业产量的增减与农业人口的增减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农业劳动力的减少必然使农业产量下降)。
传统农业概念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经济均衡状态。引起这种类型均衡状态的关键条件如下:1)技术状况保持不变:(所以持久收入流来源的供给是不变的,即持久收入流的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线。 )2)持有并获得收入来源的偏好和动机状况保持不变;(所以对持久收入流来源的需求也不变,即持久收入流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水平线。)以及3)这两种状况保持不变的持续时间足以使持有和获得作为收入来源的农业要素的边际偏好和动机与作为一种对持久收入流投资的这些来源的边际生产率达到一种均衡状态。(持久收入流的均衡价格就长期在高水平上固定不变。这就说明了“来自农业生产的收入流来源的价格是比较高的”,即“社会所依靠的生产要素是昂贵的经济增长源泉”,即“传统农业中资本的收益率低下”。)
因此,改造传统农业的出路就在于寻找一些新的生产要素作为廉价的经济增长源泉。(引进新生产要素实际就是许多经济学家反复强调的、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技术变化,因为“‘技术变化’这一概念在实质上至少是一种生产要素增加、减少或改变的结果”。)
如何才能通过引进现代生产要素来改造传统农业呢?舒尔茨着重论述了三个问题:1)建立一套适于传统农业改造的制度;2)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为引进现代生产要素创造条件;3)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
在改造传统农业中,舒尔茨认为重要的制度保证是:运用以经济刺激为基础的市场方式,通过农产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变动来刺激农民;不要建立大规模的农场,要通过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的、能适应市场变化的家庭农场来改造传统农业;改变农业中低效率的不在所有制形式(即土地的所有者并不住在自己的土地上,也不亲自进行经营),实行居住所有制形式(即土地所有者住在自己的土地上亲自进行经营)。
为了供给新生产要素,就需要政府或其他非营利企业研究出适于本国条件的生产要素,并通过农业推广站等机构将它分发出去。从需求来看,要使农民乐意接受新生产要素,就必须使这些要素真正有利可图。这既取决于新生产要素的“价格和产量”,也取决于“决定地主与农民之间如何分摊成本和收益的租佃制度”。此外,还要向农民提供有关新生产要素的信息,并使农民学会使用这些新生产要素。
人力资本投资的形式包括:教育、在职培训以及提高健康水平。其中教育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