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结+自用片段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可以说是阿伯特导论了,喜欢他的理论取向,前4篇高屋建瓴,或许不是很具体的指导,但是对理清思绪、把握大方向还是很有用的。尤其对我现在做博论,要在海量信息和纷杂繁复的线索中慢慢摸一条主轴,还挺有启发的。
章节小结(1-4):
- 理论与实体:1.1 什么是理论;1.2 理论和实体的关系(4种)1.3 社会理论的核心问题(research question or thinking question)
- 2.1 专业和职业 2.2 知识社会学/社会学知识(fractal and 循环 + P71-72 五种最突出的宏大的思考框架=P21-22)
- 方法论:序列、时间、过程
- “勾画我对于社会世界真正的单位、结构与关系的想象”(过程社会学概述)”事件、谱系和位置”
自用片段:
P90 + P105:“叙事与序列在社会生活中的核心重要性”:
标准化方法论的第二种因果假设是,事件的序列不产生影响,所有的案例都会遵循同样的变量因果序列。这个假设与叙事的概念正好对立,而后者主张社会世界是在个体故事之中发展的——人的生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这里,序列是产生影响的。(p90)
过程社会学:用过程消解二元,过程中的历史和再生产,民族志【重】
所以我们如何同时应对变化的职业和变化的个体呢?我们不能固定职业从而系统性地研究个体的职业生涯,因为如果这样做,职业的实际变化就会被错误地诠释为个体的变化。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固定个体从而研究职业的历史,因为职业中的个体是随时变化的。他们不仅在职业之间流动,自身也在发生着变化。这就是二元性的难题。个体和社会结构是二元的,它们是一个事态的两个不同方面。(p122)
总而言之,社会过程是由事件组成的,而每个事件都处于几种秩序中,但这些秩序并非以等级的方式相关联。这个过程中不存在固定的层级,尽管在每个任意给定的秩序中,其他秩序会根据研究重点展示出限制或促进的作用。同时,在社会过程中几乎不存在清晰的界限,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公差的概念来处理。(P130)【秩序就是个体、结构、身体、符号象征等,秩序 = “看待社会过程的不同视角”】
P132-133:过去、当下和未来有着相当不同的特性。第一,过去和来来都不可以如当下一样被直接体悟。它们只有通过它们(对于过去而言)在当下留下的痕迹或(对于未来而言)当下所代表它们的预测和计划才能被体悟。第二,未来无法发出力迫性的联系,而过去则已经发出了力追性的联系。第三,只有过去可以发出新的体悟性或力迫性的联系。这三个事实通常可以总结为,在物质实在的任意给定的时刻中,都只存在当下。过去在物质性的当下留下了记录与痕迹,但除此之外它就不存在了。当我们再次发现过去的一些事物,并将其当作一种力迫性联系来作出反应时(例如当我们发现一份丢失的遗书将财产留给某人时),这个事件是在当下发生,而非在过去发生。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逻辑上其实不能说“《儒林外史》的作者生于1701年”。吴霖起的确在那一年生了一个儿子,但这个儿子尚末成为这部著名小说的作者。类似地,未来也在当下存在一些痕迹,即大量的预测、希望和梦想。但真正起作用的是这些当下的梦想,而非未来本身。所以,时间并不仅仅是事件的顺序。时态现象意味着牛顿时间中的每一个绝对时刻都是从与未来相关的特质开始的,然后会具有与当下相关的特质,最后会具有与过去相关的特质。
由于只有当下是存在的,所以所有表面上由历史过程造成的影响——不论是过往的阴魂,还是理性的狡计,所有这些19世纪西方进行过深刻思考的历史事物——都必须通过即时性的当下演替来实现。所以,当下世界的物质、社会和文化结构必须包含过去留下的任何记录,因为这是记忆的唯一途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即社会时间和社会结构的问题实质上是同样的问题。这是因为,既然社会结构决定了当下各种人互动的概率,那它就是“记忆”的主要途径。所以,我们最重要的任务是,找出社会结构的某些特定方面是如何得以穿过这个未来变为当下而当下又变为过去的永恒迭代,却在这个过程中并不发生太多变化。【ethnography = 当下的穷尽】【结构与再生产】
P141:我们已经初步接触到了谱系这一问题,现在是时候正式开始对其进行考察了。我已经论证过,由于只有当下是存在的,所有过去对当下的影响,都必须通过过去在当下留下的痕迹来施展。如果我们观察到了一个看似由长期历史力量决定的现象,这就说明过去的痕迹一定在以某种方式被不断地再生产,循环往复,因为社会过程的迭代已经超出这个“过去的原因”一开始出现时的初始当下了。【重要】
P149:最后,我希望指出过程性方法的一些主要优势。首先,它避开了社会理论所面临的许多传统问题。它不会受到“逻辑上无法解释变化”的致命批评。它并不把历史性力量具体化,而是将其看作当下社会结构中可分析的安排。它不存在结构与能动性的问题。它不假设“结构性结构”(structuring structures)、“结构化”(structuration)或任何其他神秘的现象,而是使再生产成为在当下的流逝之中的一组特定的可能规律,从而使再生产成为一个实证问题,而非一个神秘的术语性问题。它可以解释偶发的大变化,以及持续性的小变化。【how reproduction is possible】【重要】
P151:过程论中关于空间范围的问题,意味着两种体裁的对话。其中第一种体裁,即当下的民族志的体裁,捕捉到了一个谱系在某个时刻的全部内部复杂性,我将其称为“抒情社会学”。而另一种可能是一种并置式的体裁,它将截然不同的社会案例整合进一个对话之中,但这个对话并不能被外加的理论所解释。这就是我托名芭芭拉•赛拉伦特所著的一系列文章的体裁。
5-7章【5和6是另一本书过程社会学的第6和第9章,7是本书中“真正的”演讲稿式讲稿hhh:社会科学中的规范与实证】
P173: 在最终时间点结果和真正的平衡性结果之间,存在着一种我几乎未有提及,但实际上却在许多社会学文章中隐含存在的结果。我将其称为“趋势性结果”(trend outcome)。趋势性结果的概念在变量中是普遍存在的,例如住房不平等和教育回报率。对于这些变量,分析者并不期望有一个最终结果或是一个无尽的平衡状态,而是期望有一种中间状态,即一个向某个方向持续运动的趋势。
当下的很多社会学研究都关心趋势性结果的问题,典型的例子如我们将在第八章看到的对不平等趋势的衡量。分析者通常不会在诸如住房不平等或职业区隔这类的变量上关心一个最终结果,但他们同样也不期望一个随时间推移的稳定平衡状态。一般情况下,他们将一个通向平等的趋势当作“期望之中的”,这明显是基于规范性而非实证性的考量。就如近期的布鲁斯•梅修(Mayhew 1990)通过对其“人类不平等的基准模型”的不完全接受现象所发现的那样,大部分社会学家认为持久稳固的不平等,甚至是通向平等的趋势被阻止,才是需要解释的问题。所以,趋势性结果在当下的社会学中处于中心地位。(第5章)
P230-231: 杜威:“通过杀死作恶者或将其关在石墙后面,我们得以忘记他,同时也忘记我们在创造他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社会通过把责任推给罪犯来为自己开脱,而罪犯则把责任归咎于早年的不良环境、他人的诱惑、缺乏机会和司法人员的迫害。如果不从完全反责(recriminations)的角度来看,两者都是对的。但这对双方而言,都是把问题扔回了先前早已存在的因果性之中,这种方法拒绝将问题带到真正的道德评判上。因为,道德必须与我们仍能控制的行为和仍有待履行的行为相关”。 所以,我们在这里再次看到了道德与未来(而非过去)相关的说法,但也看到了关于道德责任遍及整个社会,因为它涉及一个行动的所有条件的说法。(第6章,杜威的道德,很棒的一段)
P242:在我开始论证之前,有两个定义可能会有益于接下来的讨论。在此,“实证”指的是社会科学处于真实或虚假评判标准之下的一面。而“规范性”指的是社会科学处于正确或错误评判标准下的一面。所以按照这个定义,位于法国本土区域边界内的确切人口数目是一个实证数字,但我们是否要将未出生的婴儿和处于生命支持系统下的人计入人口,则是一个规范性问题。一个年轻人在墙上画了一幅画,这是一个实证问题,但这幅画是一个青少年犯罪符号、一个帮派符号、一件艺术品,又或者其实三者皆有,这是一个规范性问题。我将视此为理所当然:很多社会价值——规范性问题——都在社会生活中变得如此固定不变和约定俗成,乃至有时我们可以把他们看作实际上实证的。性别曾经就是这样一个例子,而它可能再次变回这样一个例子。而性别这个概念的变迁也展现出实证和规范的边界往往是变化不定的。(第7章,实证与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