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书式的展现中国近代史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本书的作者和书籍的特殊性。想必已经不用多做阐述。在这里仅作为一个后进晚辈聊聊自己的感受。
首先,内容非常全。
从清朝的建立,到满清的经济,政治体制,社会思想以及对外关系,再到国运的逆转。进而介入落后就要挨打的一系列历史,引申到清朝的自救,再到新文化运动、民国时期的一系列事件,最后收官于香港回归、21世纪的中国。
难怪可以被称作美国大学生们的教科书。
作为近几年重要的大部头著作,我不禁会拿这本书和《哈佛中国史》做对比。仅从写作的角度来看,《哈佛中国史》各处搜罗一些边角料的题材,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本书立足于主线历史,客观的从第三方角度分析中国近代的一系列变化。
比如第四章中国社会的性质,作者既用了马克思主义学者的观点,也参考了其他不同意见。最后得出结论,每一种观点都强调了中国社会的某一个重要方面,却不需要排斥其他方面。看起来这是一句四平八稳的废话,实际上当我们结合《乡土中国》这类社科学著作,很容易发现,恰恰是这种观点,可以帮助我们深刻的理解脚下这片土地的深层次运行逻辑。
翻开我们的历史教科书,往往条例式的列举一下各个时期的重要思想及代表人物。相对来说本书更显得私人化,如同一位博学的老者在课堂上做一份私密的分享,既会告诉读者,每一位代表人物的重要思想,也会阐述他们的治学经验、个人风格。更从西方的角度,分析这些思想在整个人类文化中的闪光点。
那么本书有没有什么遗憾之处呢?
我觉得第26章写的略为简略,和前面的行文风格有一些许的不同,如同历史教科书一样,看似分门别类的列出了所有的重大事项。却有种让人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的茫然感。
比如当新中国成立时,我知道政协会议开了十天,通过了一系列的法案,知道这些内容非常重要,但我却不知道相比于其他同类型的国家,中国的进度是快还是慢的?究竟有哪些重要的意义?
对于一个政治积累不多的读者来说,看到这些内容只能囫囵吞枣,读个热闹。
最后感谢后浪大学堂对本书的引进和重新编排,希望以后可以继续复活诸多社科类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