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晚清女性的故事

本书共十章分为三部分,上篇“女性社会”期望以个案整合的方式,映现晚清女性从生活形态到思想意识的新变。以勾勒晚清女性的人格理想为目标的中篇“女性典范”,意在展现先进女性有别于传统的精神世界。由叙说“女性之死”组成的下篇,包含了三位死于上个世纪初的女性的故事,三人死亡的方式各异,原因不同,由此引发的社会风波也带有歧出的意义指向。从本书可以窥见几点:
一是晚清的思想文化竟是如此的海纳百川、五光十色,晚清的社会生活竟是如此的丰富多彩、生气盎然。晚清官府一言堂的局面因特殊的社会事件而失效,取而代之的是多元社会力量、多种舆论声音并存的格局,在逐渐消解朝廷权威的同时,也为建立现代社会秩序打开了通道。而文化思想界因中西交汇而引发的异彩纷呈,从此书中一再突破我的想象。对于我最深刻的印象便是关于女权的争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各自为营交锋不断,其自由开化之风气羡煞我等。
二是即便是正确的理论概括,也会掩盖或忽略许多同样真实而有意义的存在。正如作者所言,即如关于两大主要矛盾的说法,其背后的思路,实际仍以处于社会最上层的统治者为近代中国社会唯一的主宰力量。这不仅有悖于相信人民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的革命领袖的另一教导,而且,现代社会学的知识也告诉我们,任一社会的组织与运行机制都极其复杂。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许多被革命话语过滤掉的丰富细节,其实本来也蕴涵着引导社会走向的可能性。因此,作者撰写本书时有意识地舍弃了向来研究者采信官方档案、笔记、诗文集或其他文学作品的路数,而将报章文字作为整个研究工作的基石。
三是即使在如此自由的社会环境下,女性权利之进步仍举步维艰。作者之所以选取晚清女性作为研究切入点,是因为女子在社会现实中的处境远较男子复杂,遭遇的困扰也远较男性繁多。从“女学”还是“女权”优先,到对女性典范如班昭、批茶女士、罗兰夫人的讨论,再到满族妇女惠兴的自杀殉学、胡仿兰的被逼服毒、秋瑾被斩首的残酷死法,无一不证明了“身处晚清,男性涉及的社会问题,女子无一能逃脱;在此之外,女性更有诸多必须独自面对的难题。”因而,将女性的生存状况作为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尺,确有道理。
作者以女性为落脚点,通过详尽的史料描绘了晚清社会的画卷,读完本书,十分之为轰轰烈烈的女性进步运动而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