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想与谁共享现实?这就是你的圈子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这是一本心理学、社会学领域的书。作者提出一个比较新颖的观点,即共享现实让人成为人。这个观点可能乍一看有些危言耸听。我们普遍能够认同的一点是人需要他者,需要与他者共同分享一些他们共同信任的事实,这让人能够有信心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但是作者认为共享现实是人的本能。他从婴幼儿的成长谈起,列举了大量的例子。婴幼儿模仿成人,向成人权威学习如何开展特定的活动。这正是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所迈出的第一步。
然后在成人之后人也有着与他人建立共享现实的强烈动机。比如说话者通常会根据听众的态度来调整他们的信息,比如我们常说的“同病相怜”。共享现实的一个群体遵守着同样的某种规范,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民族。
读到这里我脑子里出现一个词,就是“圈子”,或者是“舒适圈”。我们与所在圈子里的人共享着同样的现实,这让我们越来越趋同。但是这也同时限制了我们的发展,或者说上升。比如作者举了一个英国名校的例子,一些学生厌恶考B,因为考B及以上会被认为是书呆子,他们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是C;而另一些学生也厌恶考B,因为他们想要更好的成绩,最好是A。圈子很重要。
同时作者提到共同实践会导致感知到的内群体/外群体差异不断增大。所谓的共享实践比如一个集体穿同样的服装或者做同样的仪式等等。这样的共享实践就会导致严重的排外以及思想固化等。
所以说既然我们知道了人类都有共享现实的本能,这不是终极目的,我们的目标应该是反思我们共享的现实是否正确,有没有价值,我们所共享的对象是不是合适的,有利于我们进步的。
© 本文版权归作者 吕迪亚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