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

《伊戈尔出征记》,翻译:李锡胤,南京:译林出版社,2018年版。这首大概诞生于12世纪末(或13世纪)的古代俄罗斯的史诗,翻译成汉语只有457行,属于最短的史诗之一。从李锡胤写的《序言》和他对该史诗的注释中我们得知,史诗后面的历史真实事件发生于公元1185年。伊戈尔当时任车尔尼戈夫公(在史诗中,伊戈尔还不是真正的车尔尼戈夫公,而是车尔尼戈夫公下面的统领之一),在当时的古代罗斯中,地位仅次于基辅大公。这个时候他们的对手是公元11-12世纪活跃在多瑙河与伏尔加河之间草原和亚速海边一带,进行游牧和渔猎的波洛夫人,又称钦察人,波洛夫人的首领是酋长。公元1185年4-5月之间,伊戈尔事先没有告诉基辅大公,得到他的帮助,就把行动报告给自己直属的上司车尔尼戈夫公之后,擅自聚集自己的弟弟、儿子、侄子以及一部分雇佣兵等,出征讨伐波洛夫。 最终因为冒进而导致出征军队被歼灭,许多雇佣兵逃跑,伊戈尔和自己的弟弟侄子儿子等被波洛夫人俘虏。伊戈尔把这些错误归于自己,认为这是上帝对自己的惩罚,准备和受俘的士兵一起迎接死亡,有种视死如归的感觉。但是波洛夫阵营中,有人同情伊戈尔的遭遇,一而再再而三地劝说伊戈尔逃跑,回到自己的领地搬运救兵重新杀回来为自己的亲人和士兵报仇,于是伊戈尔逃了出去,虽然打了败仗,最后狼狈逃了回来,但是依然受到了自己所治地区人的欢迎,随后去基谒见斯维亚特斯拉夫大公,基辅大公也热烈而开心地欢迎他回来。可见伊戈尔在古代罗斯诸公国中声名在外,是个英雄般的人物,因此人们不因为他的这一次失败而轻视他,反倒更加珍惜他的存在。
李锡胤在《序言》中特意说明自己把史诗名字翻译为《伊戈尔出征记》而不是《伊戈尔远征记》的缘由,他认为伊戈尔这次对波洛夫人的出征,在距离上只有大概550公里左右,比不上更早期的欧洲十字军东征与古代罗斯远征拜占庭,因此把“远征”改为“出征”,第21页。
李锡胤在《序言》中还指出,这首史诗是用古俄语写成,具有书面语跟口语相结合的特点,诗的开头用的是书面语,越到后面口语比重越多,而且该诗的体裁属于武功歌体裁与哀哭歌体裁相结合,前一部分着重表现武功之意,后一部分则着重表现哭丧之意。第17-18页。
本诗的主旨是在于,强调罗斯的团结,通过突出英雄人物或责任心强人物的事迹,来塑造罗斯内部的认同感,打造罗斯共同体。
诗的开头着重表现伊戈尔(伊戈尔在诗中的全名出现在诗的最后,是伊戈尔·斯维亚特斯拉维奇)出征前,着重要打击波洛夫人,建功立业的急切心态。因而不顾上天降下日食的不详启示,从事后的角度,对伊戈尔的轻举妄动隐隐提出批评,“功利之心遮蔽了公爵的理智,饮马之欲淹/没了上苍的启示”,第8页。最开始的一仗,伊戈尔取得了胜利,袭击了波洛夫人,抢夺了他们的物资和女人。但是好景不长,波洛夫人马上组织大批力量赶来报复,由于孤军深入,撤退不及时,伊戈尔只能再次战斗。这里描写战斗再起前,周围环境的紧张气氛,语言很不错,“第二天一大早,霞光像鲜血一般洒下,乌/云从海那边压来,要遮盖四个太阳;/云层中射出蓝色闪电——”,第13页。中间不间断地插入着悲伤的咏叹,“啊,罗斯大地!你落在了冈峦后边”,以事后的角度来为这次出征渲染悲剧的色彩。
于是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新的一天,伊戈尔开始迎战。李锡胤在注释中介绍了古代罗斯打仗时的阵列,把队伍分成前后两个部分,每个部分又分成中间、左翼和右翼,主帅伊戈尔位于后部中间位置。两个部分的最前面是弓弩手,冲刺交锋前,两边的弓弩手分别射击,类似于现代战场上的炮火开路或炮火准备。第14页。
史诗在新一轮的交战前, 回顾了罗斯内部在以往时间发生的种种内讧,带有反思的意味,意思是,罗斯本来团结而强大,后来因为内讧,手足相残,而被外族势力不时侵犯,导致今天这样的局面。
然后用悲伤的笔调写伊戈尔失败,被俘虏。痛苦地回顾罗斯因内讧而导致的运势衰退,受人宰制,为伊戈尔的这次失败不断哀鸣。
又写伊戈尔兵败要被俘虏时,又写基辅大公做了可怕的梦,大臣们知道后告诉基辅大公伊戈尔的这次擅自的军事行动失败了。于是诗歌又以悲伤的笔调,写罗斯内部各个领主的过往功勋,不断呼吁他们团结起来,为伊戈尔报仇,强调伊戈尔出征遭遇失败之后,罗斯内部各路势力要团结起来,奋起迎战波洛夫人。按照李锡胤的注释,这段,作者从基辅大公视角,像罗斯内部各路诸侯发出的呼吁,按照方位顺序,以此呼喊了东北地区,南部地区,西南地区,西部地区,和西北地区的罗斯军事势力,颇有点太平歌词《秦琼观阵》时把各个方位的列阵观看一遍形容一遍的样子,这也是古代史诗或者说唱体的一个特点。
接下来史诗又开始讲波洛茨克公爵与立陶宛人交战的往事,这里有一个勇士伊扎斯拉夫,他在与立陶宛人的战斗中英勇牺牲,史诗形容他的死去用语比较特别:“他形单影只把珍/珠般灵魂通过锦绣圆顶从勇猛的躯体/送出。”第39页。表达虽然失败,但是勇于亮剑的罗斯精神。同时还借往事,谴责了罗斯内部一些引狼入室的势力,旨在呼吁罗斯各势力之间团结一致,共同对外。“你们内战内行,竟引狼入室,蹂躏罗斯土/地,糟蹋符塞斯拉夫的世业。内战招/来了波洛夫方面的暴力”,第40页。这里写道过往战争的残酷时,修饰也很文学化,“涅米加河上人头纷纷落地,把人命铺在/打谷场上,用钢铁连枷打场,将灵魂从/躯体中簸出//鲜血横流的涅米加河边,播下的不是嘉禾/良苗,却尽是罗斯子孙的白骨”,第42页。
接下来,史诗又写,伊戈尔受伤失败被俘后,他的年轻妻子亚洛斯拉夫娜在普季夫尔城垣上哭丈夫,向唱歌一样哭出唱词,这里面唱词变得相对口语,体现人物的语言和哀叹。
“啊,大名鼎鼎的第聂伯河!你穿透波洛/夫境内的石山,你曾经护送斯维亚特/斯拉夫的战船去攻打科比亚克。请快/把亲人给我送回,免得我大清早向大/海洒泪。”第46页。
诗然后写,上帝给伊戈尔指出了逃跑之路,伊戈尔于是星月躯驰,飞速逃出波洛夫控制的地区,回到属于罗斯势力的顿涅茨城。城里的人欢迎伊戈尔逃跑归来,这里的动物也都拟人化地承担了站岗放哨保护伊戈尔的责任,致使波洛夫人追赶到这里也无法再将伊戈尔擒获。最后伊戈尔虽然失败,也受到了民众特别是东正教徒的欢迎,他们赞扬了逃回来的伊戈尔,说他为了罗斯人征战,为了正教事业与污秽之中战斗,非常光荣。全诗在这里结束。
这首古代俄罗斯的史诗非常特别的一点是,虽然题目中标记了主人公伊戈尔,但是400多行的诗中,并没有对伊戈尔的动作、语言乃至心理进行过多描写,而是围绕伊戈尔的这次出征失败,不断回顾罗斯人不团结的往事,不断号召大家以伊戈尔的这次失败为契机,唤起共同体感受,也许在这一点上,伊戈尔的行为虽然冒进,但是他的成功逃脱,也激励了罗斯人团结起来,共同对付波洛夫人等外部敌人的热情,因此伊戈尔在这次的表现,也是一个失败的英雄,或者说宣传意义大于战术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