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还是革命,to be or not to be?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1937—1949年,在华北根据地,农民是中共军队的主体。本文探讨了农民参军的动机、顾虑与意愿,参军动员的过程以及农民的应对,士兵的逃亡与归队,士兵家属的优待等问题,力图将农民参军及其相关问题置于革命权力与乡村社会互动的历史场景中进行考察,尽可能展现一段真实的历史存在,并在此基础之上对革命权力与乡村社会的关系提出一得之见。
在动员农民参军中,民族主义与阶级革命的作用在于确立农民参军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影响并约束着农民的思想与行为,成为促使农民参军、逃亡战士归队的外在的意识形态压力。值得注意的是,仅凭意识形态的压力,尚不足以促使农民参军。动员农民参军必须采取契合农民心理的方法:日常生活的苦难、适当的物质利益的满足、人情等乡土社会的规则熟练有效的利用等,对于动员农民参军、逃亡战士归队是不可或缺的。事实上,对农民日常生活的苦难的强调、对农民物质利益的适当满足,可以视为阶级话语的具体表达,这体现了革命话语与乡土社会融合的一方面。 在作者的剖析中, 抗日战争、国共内战巨变时期华北农民的形象前所未有的丰满——贫雇农由于经济问题参军;“买壮丁”;村干部征兵的苦恼和与军队的冲突;开路条逃军;军属的一地鸡毛……作者特别剖析了意识形态在农民“当兵”中的局限性,也让战时农民和乡村社会的真实性得以凸显:不只是全情投入、富有革命激情的神化意识形态宣传工具,他们有自己的名字、自己的情感、自己的家庭与不一定拘泥在这个范式下的未来。虽然不一定“正确”,但是至少真实,弥合了我们在听父辈战争年代愤懑和在媒体上看到的纯粹的、先进的战士投影之间的矛盾与空白。
————
目录一看就是学位论文,对资料的整理和爬梳特别扎实,甚至到了倒挂分析的程度,也可以说资料意愿大于论文意义(笑)作者,现在你敢再版这本书吗(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