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历史扑面而来,我只能反复承认自己的浅薄
在《汴京之围》中,郭建龙写道:“在任何时候,危机和盛世只差一步而已。”
盛世有多难得?
几代人数十年,厉兵秣马,筚路蓝缕,构建出的一朝盛世,只要稍有不慎,数年之内就可崩散殆尽。世事何其无常,在政治一道尤其如此。
我第一次看电视剧《康熙王朝》时,只有十一二岁。那时我当然不能完全理解煌煌几十集中所有情节的关窍,但是懵懵懂懂间,仍知青史留名的康熙大帝从即位起,似乎没有一天是很容易的。
以非太子之身脱颖而出八岁登基,原因竟是当时仅有的几位阿哥中,只有玄烨,也就是后来的康熙大帝,出过天花并幸存下来。这是一个年轻的王朝,根基很不稳固,只能尽可能规避政权更迭必定会产生的动荡,选择能长寿一些的继承人。
古语有云:“非我族,其心必异”。所以当一个少数民族政权统治全国时,要面临的显性及隐性的抵抗可想而知。而满人对汉人的镇压,也贯穿了清王朝的整个幼年期。
在政治领域,当时的上奏者最为关注的是在南方和西南的三位藩王——云贵的吴三桂、广东的尚可喜和福建的耿继茂。这三位藩王均手握重兵,雄踞一方。
只要这些藩王所统治的大片领土处于中央履政的框架之外,甚至凌驾于皇权之上,那么满人的统治就是脆弱且易碎的。不出所料,“三藩”在后来果然成了康熙帝在位时期的心腹大患,并使得朝廷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才真正平定。
玄烨刚即位时,曾有四位辅政大臣:鳌拜、索尼、苏克萨哈和遏必隆。他们四人都不是皇室宗亲,所以这也是第一次,不是由爱新觉罗家族的人触碰到了王朝权力的核心。
在后来的事态发展中,我们也可以得知,善终者几乎只有索尼一人。
康熙朝的前八年,都是辅政大臣掌控着国家,康熙本人是在幕后,几年不得见真面目。政令虽以他的名义推行,但没有他的见解或利益,直到他真正亲政,开始了他雄才大略的一生。
纵观康熙一朝,他智擒鳌拜、裁撤三藩、收复台湾、治理水患、平定葛尔丹之乱;重视汉学、接纳西学,尊重汉族学者也不排斥异国学术。
这样一个庞大盛世的奠基和巩固,在1684年康熙帝30岁时业已完成。这一年是甲子年,一个好年。本书作者系美籍历史系教授,他用沉静严谨的笔触,带我们去看盛世的萌生和发展,以及康熙帝艰难却恢弘的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