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浪漫派的读书笔记
《政治的浪漫派》再版前言(1924)德国 施米特
浪漫派的法文定义:基于人本性之善,相信在某处能够找到人的天性之善。
起点:个人主义和神秘主义。个人主义是浪漫的起点和首要因素。极端的、非理性的个人主义即成为神秘主义。由此而来的浪漫表现为一种人的天性的内在脉动,一种决定着人类行为的普遍因素。这种欲望总想逾越合理性,逾越人类世世代代积累下来的经验的严格限制,并自己造出一个上帝来作为自己的形而上同盟。
在这种审美的神秘主义幻觉中,自以为被某种更高的力量选为工具的浪漫派变成了艺术天才。作为天才,他只从自身发现自己的艺术标准。
这里,不但看到卢梭、诺瓦利斯,也看到了舍斯托夫和陀思妥耶夫斯基。
浪漫派的本质:机缘论。浪漫的主体把世界当作他从事浪漫创作的机缘和机遇。它否定原因、理由的概念,否定可计算的因果性力量,所以也否定一切固有的规范。凡给生活和新事物带来秩序和一致性的东西,不论是机械的可计算性,还是目的性或规范性的关系,都与机缘的观念不相容。
今天,各种形而上学态度都以世俗的形式存在。不同的世俗因素已取代上帝的位置,个人,历史发展,民族,国家,甚至为人生的人生。
形而上学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不能通过否定自己对它的意识而摆脱它。
与世界的机缘关系是浪漫派的本质。
取代上帝而占据中心位置的浪漫主体,把世界及其万物统统看成一种纯粹的机缘,最后的权威从上帝变成了天才的自我。
当孤立的,获得解放的个人落实其机缘论态度时,展现出他在鄙弃一切一贯性上的彻底一贯性。只有在这时,一切万物,才变成不可计算的,因此极为诱人的奇遇。所有东西不再是事物和客体,而成为纯粹的接触点。任何时刻都是起点,由此而以内在情性的方式投身于无限和不可把握之境。
纯粹机缘的世界没有实质性和功能性的约束,没有目的和方向,没有决断,没有规定性和一贯性,不断遁入无限。在这个世界上,一切只是表达自己浪漫情趣的手段。
世界不过是一个机缘。这个无害的不真实的幻觉,在现实生活中是可笑和行不通的。然而在充满创造性的浪漫家和作为偶然机缘的具体现实之间,却生成了一个令人兴奋的色彩斑斓的世界,从审美的角度看是令人赞同,充满魅力的。
由此而产生诗意的世界。
由此而与主体的生活现象学发生关系。
社会学分析:
只有在印个人主义而导致解体的社会里,审美创造的主体才能把重心转移到自己身上。只有在市民阶级的世界里,个人才会变得在精神领域孤独无助,使个人成为自己的参照点,让自己承担全部重负,而在过去,重负是按等级分配给社会秩序中职能不同的人。在这个社会里,个人得成为自己的教士,自己的诗人,自己的哲学家,自己的君王,自己的人格大教堂的首席建筑师。
绝望的浪漫派:无论是在洒满月光的甜蜜夜晚为了上帝和世界而变成抒情的狂喜,还是因尘世的疲惫和世纪病而叹息,悲观地撕裂自我,抑或疯狂的钻进本能和生命的深渊。
反对理性主义的运动:
情感-审美的反动的浪漫主义:把它所看到的由笛卡尔开端的内在与外在,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对立转化成一种具有审美平衡性的和谐。它没有对理性主义采取一种对立或否定的立场,而是使时代哲学中的丰富概念重返情感领域,譬如把内在观念变成内在感情。它也没有站在神秘主义的立场放弃或超越尘世,而是停留在这个世界,渴望着他者和更高级的,寻找着通向和谐之路。
这里,看到司汤达,席勒和现在的我。
神秘主义的浪漫主义:
本质上是宗教意识的表现,它发展出一种对生命和自然的独特感情。当这种感情打算理智的表达自己时,它把来自各种哲学体系的异质性概念——自然、逻各斯和自我——与一时的感性化概念混在一起。尽管有理智的外表,其实质只是一种有头脑的情感主义,不过,这种感情也有其独特创造模式,即抒情。它从抒情和感情的角度,觉得哲学系统中的理性主义尤为可憎。人本恶的观点,人人为敌的战争以及自由竞争,都排斥这种田园诗般的感情。因此他总想把理性主义的严密性束之高阁,不是通过系统的哲学思考,而是另辟蹊径达到具体的实在。
在费希特的个人主义影响下,浪漫派觉得有足够强大的力量亲自承担起世界创造者的角色。
浪漫主义的冲突:可能性和现实性。
浪漫主义最初是一场青年反对老年的运动,成长中的一代人为反抗老一代掌权者而寻找口号,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一代人求助于自己的青春、自己的能量和活力,求助于自己的可能性的原因。然而他们用以对抗现实的大量可能性,从未变成现实。为了解决这种困境,浪漫派把可能性说成更高的因素,(如理想云云。)浪漫派不能在日常现实中扮演创造世界的角色。他们更喜欢从未落实为具体现实的永恒变化与可能性的状态。因为在无数的可能性是,只可能有一个幸运的可能性能够成为现实,当它实现时,其他无限多的可能性就都被排除了。一个世界因头脑狭隘的现实而遭到毁灭。丰沛的观念成了可怜的具体化的牺牲品。一切说出口的话都限制着没有边界的思想。一切定义都是机械的、无生命的东西,它限制着不可限定的生命。
在此,看到青春本身的彩排性。
浪漫主义关系的颠倒:空洞的不是可能性,而是现存实在。一种理性化的追求实在的过程意味着生命的无限性的消灭。真正的实在只存在于主体变为其创造欲的对象的东西。
浪漫派保留自己内在的、惬意的自由,既不放弃任何可能性。他认为严肃地对待现实存在是一种亵渎,因为他不想让现实存在扰乱他的无限自由。
儿童之所以令人感动,因为他尚不确定,尚未受到限制,他身上依然有着成年人已经失去的无数可能性。与已经受其职业和成就限制的人相对立的,使跟所有的可能性一起玩耍的儿童。有限的实在是空洞的,使已经实现的可能性,使已经做出的决定,是去魅的,失去幻想的,只剩下彩票抽奖后的无奈。
浪漫派的局限:
假如他无法在有限的现实中落实其无限的可能性,无法从他的主观主义的创造性中走出来,关注因果关系或正常关系,那么它是根本做不到坚定信念,投身于外在世界的工作的。换言之,他不摆脱自己的浪漫状态,就无法坚定自己的信念。浪漫派除了体验以及用感人的方式阐释自己的体验外,不想做任何事情。这就是在他那各种论证和推理变成了其肯定和否定的感情状态的反映的原因。当他们体验到外在世界某个客体的解放性和机缘性刺激后,这种感情便在崇高的循环中盘旋。
在此,看到梭罗“不工作的心灵才能有所创造。”
浪漫派的法文定义:基于人本性之善,相信在某处能够找到人的天性之善。
起点:个人主义和神秘主义。个人主义是浪漫的起点和首要因素。极端的、非理性的个人主义即成为神秘主义。由此而来的浪漫表现为一种人的天性的内在脉动,一种决定着人类行为的普遍因素。这种欲望总想逾越合理性,逾越人类世世代代积累下来的经验的严格限制,并自己造出一个上帝来作为自己的形而上同盟。
在这种审美的神秘主义幻觉中,自以为被某种更高的力量选为工具的浪漫派变成了艺术天才。作为天才,他只从自身发现自己的艺术标准。
这里,不但看到卢梭、诺瓦利斯,也看到了舍斯托夫和陀思妥耶夫斯基。
浪漫派的本质:机缘论。浪漫的主体把世界当作他从事浪漫创作的机缘和机遇。它否定原因、理由的概念,否定可计算的因果性力量,所以也否定一切固有的规范。凡给生活和新事物带来秩序和一致性的东西,不论是机械的可计算性,还是目的性或规范性的关系,都与机缘的观念不相容。
今天,各种形而上学态度都以世俗的形式存在。不同的世俗因素已取代上帝的位置,个人,历史发展,民族,国家,甚至为人生的人生。
形而上学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不能通过否定自己对它的意识而摆脱它。
与世界的机缘关系是浪漫派的本质。
取代上帝而占据中心位置的浪漫主体,把世界及其万物统统看成一种纯粹的机缘,最后的权威从上帝变成了天才的自我。
当孤立的,获得解放的个人落实其机缘论态度时,展现出他在鄙弃一切一贯性上的彻底一贯性。只有在这时,一切万物,才变成不可计算的,因此极为诱人的奇遇。所有东西不再是事物和客体,而成为纯粹的接触点。任何时刻都是起点,由此而以内在情性的方式投身于无限和不可把握之境。
纯粹机缘的世界没有实质性和功能性的约束,没有目的和方向,没有决断,没有规定性和一贯性,不断遁入无限。在这个世界上,一切只是表达自己浪漫情趣的手段。
世界不过是一个机缘。这个无害的不真实的幻觉,在现实生活中是可笑和行不通的。然而在充满创造性的浪漫家和作为偶然机缘的具体现实之间,却生成了一个令人兴奋的色彩斑斓的世界,从审美的角度看是令人赞同,充满魅力的。
由此而产生诗意的世界。
由此而与主体的生活现象学发生关系。
社会学分析:
只有在印个人主义而导致解体的社会里,审美创造的主体才能把重心转移到自己身上。只有在市民阶级的世界里,个人才会变得在精神领域孤独无助,使个人成为自己的参照点,让自己承担全部重负,而在过去,重负是按等级分配给社会秩序中职能不同的人。在这个社会里,个人得成为自己的教士,自己的诗人,自己的哲学家,自己的君王,自己的人格大教堂的首席建筑师。
绝望的浪漫派:无论是在洒满月光的甜蜜夜晚为了上帝和世界而变成抒情的狂喜,还是因尘世的疲惫和世纪病而叹息,悲观地撕裂自我,抑或疯狂的钻进本能和生命的深渊。
反对理性主义的运动:
情感-审美的反动的浪漫主义:把它所看到的由笛卡尔开端的内在与外在,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对立转化成一种具有审美平衡性的和谐。它没有对理性主义采取一种对立或否定的立场,而是使时代哲学中的丰富概念重返情感领域,譬如把内在观念变成内在感情。它也没有站在神秘主义的立场放弃或超越尘世,而是停留在这个世界,渴望着他者和更高级的,寻找着通向和谐之路。
这里,看到司汤达,席勒和现在的我。
神秘主义的浪漫主义:
本质上是宗教意识的表现,它发展出一种对生命和自然的独特感情。当这种感情打算理智的表达自己时,它把来自各种哲学体系的异质性概念——自然、逻各斯和自我——与一时的感性化概念混在一起。尽管有理智的外表,其实质只是一种有头脑的情感主义,不过,这种感情也有其独特创造模式,即抒情。它从抒情和感情的角度,觉得哲学系统中的理性主义尤为可憎。人本恶的观点,人人为敌的战争以及自由竞争,都排斥这种田园诗般的感情。因此他总想把理性主义的严密性束之高阁,不是通过系统的哲学思考,而是另辟蹊径达到具体的实在。
在费希特的个人主义影响下,浪漫派觉得有足够强大的力量亲自承担起世界创造者的角色。
浪漫主义的冲突:可能性和现实性。
浪漫主义最初是一场青年反对老年的运动,成长中的一代人为反抗老一代掌权者而寻找口号,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一代人求助于自己的青春、自己的能量和活力,求助于自己的可能性的原因。然而他们用以对抗现实的大量可能性,从未变成现实。为了解决这种困境,浪漫派把可能性说成更高的因素,(如理想云云。)浪漫派不能在日常现实中扮演创造世界的角色。他们更喜欢从未落实为具体现实的永恒变化与可能性的状态。因为在无数的可能性是,只可能有一个幸运的可能性能够成为现实,当它实现时,其他无限多的可能性就都被排除了。一个世界因头脑狭隘的现实而遭到毁灭。丰沛的观念成了可怜的具体化的牺牲品。一切说出口的话都限制着没有边界的思想。一切定义都是机械的、无生命的东西,它限制着不可限定的生命。
在此,看到青春本身的彩排性。
浪漫主义关系的颠倒:空洞的不是可能性,而是现存实在。一种理性化的追求实在的过程意味着生命的无限性的消灭。真正的实在只存在于主体变为其创造欲的对象的东西。
浪漫派保留自己内在的、惬意的自由,既不放弃任何可能性。他认为严肃地对待现实存在是一种亵渎,因为他不想让现实存在扰乱他的无限自由。
儿童之所以令人感动,因为他尚不确定,尚未受到限制,他身上依然有着成年人已经失去的无数可能性。与已经受其职业和成就限制的人相对立的,使跟所有的可能性一起玩耍的儿童。有限的实在是空洞的,使已经实现的可能性,使已经做出的决定,是去魅的,失去幻想的,只剩下彩票抽奖后的无奈。
浪漫派的局限:
假如他无法在有限的现实中落实其无限的可能性,无法从他的主观主义的创造性中走出来,关注因果关系或正常关系,那么它是根本做不到坚定信念,投身于外在世界的工作的。换言之,他不摆脱自己的浪漫状态,就无法坚定自己的信念。浪漫派除了体验以及用感人的方式阐释自己的体验外,不想做任何事情。这就是在他那各种论证和推理变成了其肯定和否定的感情状态的反映的原因。当他们体验到外在世界某个客体的解放性和机缘性刺激后,这种感情便在崇高的循环中盘旋。
在此,看到梭罗“不工作的心灵才能有所创造。”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