阉割线上的青春之歌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在进入青春期之前就听说过“青春之歌”,到了“白头搔更短”的年纪却可惜还没有看过,电影和小说都没有。很可能这辈子就不会花时间去看了——但很有幸读了《青春之歌》作者的儿子老鬼写的《我的母亲杨沫》,觉得就是差不多读了《青春之歌》作者的一辈子,而《青春之歌》这本小说有不少作者本人的影子,于是,读了《我的母亲杨沫》之后,其实也就对青春之歌可以略知一二了。《我的母亲杨沫》这本书的豆瓣评分虽不高,但真的很值得一读,如果有时间的话,也可以再读。我是在很久以前听人极力推荐的。推荐的人没有骗我。
我觉得“很有幸”读到这样的书,是因为这是一本难得的讲真话的书。不管真话涉及到的人是谁,包括老鬼的父亲母亲,或涉及到的是哪些见不得人的事,包括出轨甚至轮乱,老鬼都毫不犹豫地抖露出来、描画出来、并且铺张开来——看上去,他并不是心存疑虑地千呼万唤才抖漏出真相,与此同时,他也不是待价而沽地把别人的包括父母的丑事当作本书卖点,而是,他只是义无反顾地讲述事实——如果说别有用心,他的用心就是为了真实、为了讲真话,为了做到讲真话的权利与义务。老鬼这种心态,其实也能够理解:生于一个变态的、虚伪的、邪恶的世界,能有什么比“讲真话”更能回归常态、更有价值、更解恨?
风靡一时的《青春之歌》,在五六十年代曾经畅销数百万本,作者杨沫因此成为“明星”甚至“意见领袖”,而这本书现在的豆瓣评分,已经跌落到7分甚至6分以下。毕竟只是曾经的畅销书,畅销书很少经久不衰的,经久不衰的往往能够成为经典。这本书没能成为经典,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它之所以能够畅销,只是因为在那个万物枯薅的年代,难得有一本不那么正经的、不那么正统的、不那么符合党性的、同时又能混合着革命加恋爱的狗血的小说故事流传,一经流传自然大受欢迎。它受欢迎,不是因为文字优美、思想深邃,而是,它保留下来的一点点真实,正巧踩上了时代的风口。
但不管怎么说,它踩上了风口。在一条被阉割的粗线条上,它懵懵懂懂地、又很危险地,没有被完全阉割。 于是,青春之歌飞扬。
怀着前任的孩子嫁给现任,说得恶毒一点,有点像为了找个接盘侠——这么恶毒的判断,纯粹是我的问题。是我狭隘。但我就是这么看的。杨沫是我知道的第二个这样做的女子。
但比起萧红,我一点都不同情杨沫;但也正是因为萧红,我又有点同情她。
人不能太双标。但又不能不双标。
杨沫的党性极强,以至于她对自己的孩子表现得毫无亲情——我想这是因为,亲情是富有人性的表现,而人性,是党性的对立面,是被党性唾弃的资产阶级的情感表现。
但把杨沫对孩子的“无情”完全归罪于党性,这其实不对,至少偏离了事实——当杨沫还不是党员的时候,她就义无反顾地抛离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而当杨沫成为党员之后,她对孩子的淡漠就更加正义凛然了。所以,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党性与背离人性。而杨沫的天性正与党性相合。
即使党性很强,杨沫毕竟写出了《青春之歌》。这其中的原因,大概因为这部小说很多地方是杨沫的自传,是对自传的升华。因为是自传,所以让杨沫不顾党性而对自己的经历自有一种坚信,对自己曾经的青春的回忆与向往;这让她在无意中跳出了党性的阉割线。因为有升华,又使得青春回归党性,终于没有能够逃过阉割……
真是一部不错的传记。给自己的母亲做传,带着回归真实的决心,记录了阉割年代的血与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