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才是“倍速”的始作俑者?——一份无法回答的考卷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首先这是一份极为个人化的“书评”,主要是想从书中讨论的内容和书的结构两部分简短的讨论一下。
【第一部分】书中内容呈现与思考
稻田丰史敏锐地观测到“倍速”的问题。在本书中,“快电影”在本地语境中可以理解为“电影解说”,也就是大家熟悉的“注意看,这个男人叫小帅,这个女人叫小美”的短视频。所以由抖音/Tik Tok2016年出现开始,“短视频”已成为现代社会无法回避的文化消费品。
稻田书中对“倍速社会”给出了三种现象,分别是“快电影(电影解说)”、“快进15秒/30秒播放选择”和“倍速播放视频”,这三种现象的出现与网络技术的普及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同时,它也与整个社会中逐渐畸变的社交文化、情感文化和个人认同息息相关。稻田通过大量的采访和数据收集,实际上给出的是关于“倍速”的更为精确的现象陈述,你要说他有没有确凿的给出关于“倍速”现象出现的深刻根源,其实并没有。他在书中将原因归为三个,分别是:
1.影视作品过剩 (其实按我的个人观察,倍速也存在于听书、听播客等其他消费行为中);
2. 现代人因生活工作忙碌而追求“性时比”(对时间的有效利用),这里个人觉得不仅仅是追求时间性价比,更多程度上也包括逐步注水的剧集和时长愈发冗长的电影本体。这里不是正向的消费需求,而是被迫完成时间的节缩;
3. 用台词传达一切的影视作品越来越多,通俗地说,就是影视作品的“留白”逐渐消失,大量的信息不再需要观众联系上下文自己给出解读,而是靠台词提供更加浅白省力的提示。这一点个人虽赞同,但这一点并不能完全的说明“倍速”的成因。
稻田老师对“倍速”现象长久的观测,试图讨论究竟是什么让现代人对文化产品的消费出现了“审美”和“信息索取”两种泾渭分明的行为,在书的前半部分,或许是提到了当代日本消费者对“社交”“御宅族”的需求和崇拜,让通用型人才向专业型人才过渡的信条霸占了全部心意。在书中,“倍速”的原罪是消费者和消费行为,读起来稍有让人觉得“不开心”,可能是点到了现代人心中的痛。但是好像所谓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与信息消费的普及,特别是信息滤泡、算法等理由被弱化了,感觉“倍速”的决定主体仍是人,而不是被技术驯化的人,有点为数码“开脱”的意味。实际上大家都知道,倍速之所以出现、流行和长存,技术进步与消费懒惰心理应该五五大板,谁也别想跑。所以真要问起“倍速”从何而来,这的确是让人难以回答,无法给出完满的解释。当然这并不是这本书的核心,在稻田的奔走呼号中,可能更想唤起的是大众对“倍速”的重视和理解,尤其是后者。
【第二部分】关于本书的结构
《倍速社会》并不厚,全书138千字,在文化类书籍中算比较薄的。所以在阅读书籍的时候,因为我属于读书比较快的那种,读起来难免开始质疑自己是不是开启了“倍速阅读”。全书不算序和结语共五章,每一章的标题也很像时兴的“快文本”风格,关键词和极富情感的词汇,已然阐明了作者的态度。所以读起来,真的有那种倍速的味道了,不得不多想一丝,或许这也是一种网络时代的文字性反讽或戏仿。这本书并没有致力于要给出一种“权威”的解释,这本书只是经由稻田提出了这个问题,关于消费行为的速食化,关于浸润进大众日常的审美急速化,以及和它背后紧密绑定的商业资本和盈利目标。所以阅读的时候,更好的体验或许是跟随稻田观测这个现象的生成,至于是不是借助这本书尝试改变/改造这一现象,可能还是因人而异。简单地说,“倍速”不会消失,或许未来,“倍速”也会精准区分塞道,也有越来越多的文化产品在创制初期就做好了“被倍速”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