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少女没有抵达|雅众新书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也许人类注定无法相互理解,
每一次我们互相说“我理解你的感受”
我们并非在叙述事实,而是在许愿。
吴晓乐,1989年生,台湾新生代作家。
2014年,处女作《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出版引发热议,被改编为同名电视剧,全球同步热播,荣获金钟奖5项大奖。另著有《上流儿童》《可是我偏偏不喜欢》等。
吴晓乐触觉敏锐,笔触细腻,总能捕捉到生活中我们深受其扰却又视若无睹之物,并化作精彩的故事。
出道十年,回归初心
2014年,二十五岁的吴晓乐凭借处女作《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一鸣惊人。书中对家庭教育、少年成长入木三分的描写,让这本书迅速引发热议,并被改编成电视剧,获得了多项大奖。
作为小说家出道后,吴晓乐笔耕不断。十年后,她带着更丰富的阅历、更纯熟的技巧,回归原点,再次写作教育与成长的故事——《那些少女没有抵达》。凭借该书,吴晓乐获得了台湾读墨平台2023年年度人气作家首奖。
这本新作在台湾广受好评。书中那些少女们的故事,牵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它让我们心痛,也让我们感叹——因为那正是我们每一个经历过青春,或正在经历青春的人,都无比熟悉的故事。
成长压力,代际冲突
小说以一个少女自杀开场。
少女十七岁,正青春的年纪。在世人眼中,十七岁仿佛是最美好的年纪——即将成人,却又身处青春。《十七岁的单车》《重返十七岁》《十七岁的天空》……无数文艺作品都在讲述这个年纪。
然而,对于许多经历过十七岁、或正在经历的读者来说,我们知道事实并非如此。许多人的十七岁并没有文艺作品描写的那么美好:没有青涩的恋爱,没有蓬勃的朝气,没有球场上挥洒的汗水与梦想;有的是做不完的考卷,以及对当下和未来的迷茫。
高压的青春,是我们逃不开的宿命。
小说主角吴依光是少女的班主任。为了给别人一个交代,也为了让自己安心,她必须搞清楚少女自杀的原因。然而,在追查的过程中,吴依光也不断回望起自己的人生。由此,以十七岁的少女为交叉点,小说伸出两条故事线,一条探寻少女自杀的原因,一条回溯吴依光过往的人生。
三十五岁的吴依光,在自己的高中母校当老师。但她对教师这个职业并没有热情,做这份工作,只是顺从母亲的意愿。她和一个大学老师结婚,同样是因为相亲,她并不喜欢自己的丈夫。她在学校作风保守,害怕出错,她和学生互相都不抱有什么感情。她就这样,随波逐流,得过且过,过着不算好也不算坏的生活。
然而,学生时代的吴依光并非如此。她曾经聪明、叛逆,有喜欢的男孩,和想实现的梦想。但同时,她也有个控制欲极强的母亲。
小说对母女关系着墨甚多。吴依光的母亲是企业高管。作为战后成长的一代,他们凭借一纸文凭,便能在蓬勃发展的社会里找到好位置立足。但是,面对全球化浪潮,社会竞争愈发激烈,为了让子女经济无忧,不跌出中产阶级,他们为孩子设定好人生的轨迹。孩子必须走在这条康庄大道上,只要自我意识稍有冒尖,便会被无情地掐掉。
吴依光在妈妈的严格管控下长大。她度过了痛苦不堪的青春期,也曾动过轻生的念头,却机缘巧合没有成功,不明不白地成为了大人。成年后,她试图离家独立,却在社会上数度碰壁,心灰意冷地回归家庭,听从妈妈的安排,工作结婚,日复一日地过活。
这是我们许多人共通的经历。我们都曾经面对,或正在面对这样的抉择:是听从长辈的安排,一定程度地抛弃自我,过衣食无忧的人生;还是尝试独立,独自漂泊,面对风吹雨打?
在旁观者看来,这或许并不是两个完全对立的选择——一个人既可以独立于社会,也可以处理好和原生家庭的关系。但现实中,许多人并没有这么坚强。吴依光最终既没能独立,也没能让母亲满意。
如果没有意外,或许她会一直如此生活下去。有点空虚,有点遗憾,但也没有大风大浪。而少女之死,如天外陨石,冲垮了她的日常生活。她不得不时隔多年,再次审视人生的真相,也不得不回看自己的过去。少女究竟为何轻生?吴依光的生活会有哪些改变?这些问题,还请读者去书中亲自找寻答案。
着眼新世代
在探寻少女轻生原因的过程中,吴依光逐渐发现,如今这一代年轻人的生活,和自己的学生时代有所类似,但也有诸多差异。
在吴依光的少女时代,很少有人会质疑家庭、学校的高压管控。学生听话学习是天经地义的事。而今天,人们提倡素质教育。老师不敢体罚学生,许多父母也不再像过去那样一言堂。互联网的发达,也让学生的生活有了更多可能性。完全的“他律”,逐渐给更多的“自律”让步。
看上去一切都变得更好了,可是学生们的终点没有改变——高考。无论度过怎样的学生时代,最终少年们还是要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挤进那扇窄门。而随着入学人口增多,社会对学历的要求更高,高考的压力也在逐年增大。于是,学生们怀抱着虚假的自由,承担着“自律”的压力,迈向竞争更加激烈的高考。学生们的压力实际上比过去更大,迷茫也更多了。
在学习之外,新世代年轻人的社交生活也和过去完全不同。智能手机、社交媒体的普及,让年轻人习惯戴上两幅面孔。想要处理好人际关系,在现实之外,还要留神更多角落。小说里就写到一场校园暴力,它是完全在社交媒体上发生的,现实中学生家人、老师都不曾知晓。
时代瞬息万变,社会、经济、科技都在日新月异地改变。如今,即使只差了七八岁,也像是相差一整代,有不可跨越的隔阂。一代代年轻人们,无法完全借鉴前人的经验,只有自己摸着石头过河,去向未知的前方。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同世代之间互相理解就格外重要。《那些少女没有抵达》,也为更年长的人理解当下的年轻世代,提供了一些帮助。
《那些少女没有抵达》
这是一本解谜之书。
为什么在物质丰富的年代,还有年轻人想要轻生?已经度过青春期的人们,又是否真的解决了年轻时的问题,顺利地长大成人?
为了传达原书的感受,简体版未做任何删减。在编校过程中,雅众编辑也一直和台湾的编辑老师,以及吴晓乐老师保持沟通,修订了原文的一些错误之处,并且为一些大陆读者可能不熟悉的词语或知识,都加上注释说明。在装帧上,简体版也保留了原版设计,力求在原汁原味的基础上,更精美地呈现给大陆读者。
希望每一个打开这本书的读者,都能跟随吴依光一起,见证少女们的生命,也借此契机,得以回望自己的人生。
撰文: 行健
执行编辑:狐狸
原文首发于 雅众文化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