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隐之野》:文学里的理想主义灯火

押沙龙出道多年,身上曾有两个标签,一是自由主义者,二是非虚构历史作家。 小说集《鹿隐之野》的出版,标志着押沙龙正式跨入文学领域。 鉴于自由主义衰落的时代大环境,押沙龙本人似乎也回避着自由主义者的标签。在新近写的《说说我对历史的基本观念》中,他明确表示自己是个“迂腐”的理想主义者。 押沙龙的历史作品,我读得不多。因此,一口气读完《鹿隐之野》后,我眼中的押沙龙,只剩下两个标签——小说创作者和理想主义者。 或许是我的阅读视野太窄,或许是一些佳作未能出版,总之,在我的认知中,当下能将文学与理想主义完美融合的作家,押沙龙至少可以排进全国前五了。 这么说,并不夸张。任何经得时间检验的文学作品,都兼具艺术性与思想性。而放眼文坛,艺术水准高于《鹿隐之野》的小说,数不胜数。可是,如果剔除那些粉饰、逃避、做作的,究竟还有多少能带来思想冲击和心灵震撼呢? 《鹿隐之野》的思想性,毋庸置疑。《天人的礼物》、《桃花源》和《迷宫》还原了浸透鲜血的权力攫取之路;《天商邑》和《黑鸟》呈现了人性在暴政威慑下的扭曲;《猎龙》和最后一篇《鹿隐之野》,则用勇气和宽恕点燃了希望。不少地方欲言又止、隐喻重重,但懂的人自然都懂。 《鹿隐之野》的艺术性,也可圈可点。奴役与反抗、爱与恨、生与死等冲突,张力十足;悬念和反转设计,令人叫绝;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心理、风景等细节描写,超过文学基准线,碾压大多数网文。若不是有一些暴力描写与性描写,用来给中学生做精读训练也很合适。因此,希望押司能像写《少年世界史》一样,专门为孩子们再创作一部小说。 文学的核心价值,是在阅读美感中实现精神超越。若是失去这一特质,随着短视频的泛滥,文学势必愈发没落。 可以说,《鹿隐之野》的出现,接续了文学里的理想主义灯火,既为文坛挽回了些许尊严,也为读者增添了一本适合“精神打底”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