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谁是主动想要给翻译捉虫
你可能会以为享有这种级别盛名又更新过这么多版的科普书籍不会在翻译上太离谱,那你就错了。比如说我们随便看一下第8章:
Cohen suggests he was afraid one more might now offend Louis–a monarch not to be trifled with, who would shortly be throwing his subjects into dungeons for the crime of being Protestants.
本书译为:科恩认为,他大概害怕再发现一颗卫星会触犯路易十四。这是一位不能被嘲弄的君王,他可以粗暴地把他的臣民定为叛逆的新教徒并投入地牢。(第106页)
我请问:原文是路易十四在历史上很快就真这么做了,什么叫“可以”?“粗暴地”“叛逆的”是从哪译出来的?最搞笑的,原文的臣民本来就是新教徒,然后被路易十四以此定罪,怎么到这成了路易十四给臣民受洗了??
看下一页:Instead, the planet that Herschel found is called Uranus (an inexhaustible source of hilarity renewed in each generation of English-speaking nine-year-olds).
译为:赫歇尔发现的这颗行星后来被称为天王星(Uranus,这是每一代讲英语的9岁的孩子都听不厌的故事)。
我请问哪来什么故事又有什么可听不厌的,原文每一代九岁小孩永不枯竭的傻比笑点显然在于your anus啊。
再比如第九章,这个我当时是真没看明白:“How many years can a mountain exist before it is washed to the sea?” asked Bob Dylan in the ballad “Blowing in the Wind.” The answer depends on which planet we’re talking about. For the Earth, it’s typically about ten million years. So mountains, volcanic and otherwise, must be built on the same timescale; otherwise the Earth would be everywhere smooth as Kansas.
译为:迪伦在叙事诗《随风而逝》中唱道:“一座山要伫立多少年才会被冲刷入海?”答案视我们谈论的是哪一颗行星而定。对于地球,这大约需要1000万年。火山和其他的山都必定是在同样的时间范围内形成的,否则地球各处都会像堪萨斯州一样平坦了。(第157页)
我请问如果这些山也差不多是在1000万年左右“时间范围”内形成,那不是正好是被冲平了吗,普天之下怎么还会有山呢??timescale的意思是时间尺度啊,be built也不是have been built啊,意思是这些山至少也应该以千万年为频率重造,否则就全都被抹除了。
以上完全是我因为读不懂所以随机抽查出来的句子,其它错漏更还数不胜数,比如首章最著名的结尾处把save us from ourselves翻成“拯救我们脱离自己的困境”(而不是“我们自己这个困境”,或言“从我们手上拯救我们自身”),倒挺给人类挽尊的。出版社还很引以为傲的把这一段专门花体打印在漂亮信纸上卖给读者,好漂亮的错译。
作者专门给读者解释名词的地方,例如先说the passage of Uranus in front of a star, 然后又说such passages, or occultations as they’re called… 译者就当没看到,passage就写成“天王星掩一颗恒星”,后面还是直接写“这种掩星现象”(第109页),是认为只有英文读者需要用到作者的科普,中文读者呢看个“掩”自己悟出来就够了吗?
中文水平也好似外宾,各处语病不提,还有character building翻成“培养个性”(实际上应该是锻炼品格),sky god翻成“天神”(实际上应该是天空神),对中文语境下的“个性”“天神”是什么意思跟揣着明白装糊涂似的。
……根据蟑螂定律,我发现多少其它问题应该只取决于愿意在这上面花多少时间。我没有多少时间。
叶式辉是天文学家,但是对语言文化的掌握实在都有限,而且他的版本多次重印不重校、错误悉心保留、成为“约定俗成的误译”这也不是头一次了(见张卜天评他《天体运行论》的翻译:序言里专门写“标题orbium不是天体,是推动可见天体的看不见的球”,他把这句话译出来,然后标题照样写《天体运行论》。Bro doesn't give a F)
其实我平时看到给译文捉虫的评论都还偶尔觉得“就这也要纠吗,这都是proper exercise of discretion啊”以及“真够闲的这么细细双语对照”,到这我真懂了有的书就是不翻原文根本读不明白读不下去的程度。人民邮电出版社再版能打包售卖精美信封+录音+页边侧印成星空色的(80元),就是不能稍微重新看一眼翻译。然后书评区充斥着信息量为零、耗费流量却10M起步的高清美图格式好评,写评论的人互相点几十个有用。总之我觉得我写了这个评论也改变不了什么,市场筛选机制已经废了,各位能做到的就是以后真别再看英文中译本了,加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