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内耗,做一个内心富足的人!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林语堂曾说:“苏轼最大的魅力,不是让内心被环境吞噬,而是超出环境,以内心的光亮去照亮生活的路。” 苏轼的一生可谓是心电图式的一生,为官40多年,有33年是在被贬或者被贬的路上。用他自己的话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如果换做任何一个人,有他的境遇,定会郁郁寡欢,就算不抑郁也肯定会郁闷的。但是,苏轼绝不内耗,他喜欢在哪儿摔倒就在哪儿吃饱,安心做个当地人,只关注当下,不问未来。 他通透的很,如果王阳明与他同时期,那么苏轼绝对是阳明心学的钻石粉。因为他早于王阳明300多年就践行了阳明心学的“知行合一”与“致良知”。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致”的本身就是一个兼有知与行的过程,“致”是在事上磨炼,是通向知行合一的过程。苏轼早已觉知,热闹之外的才是生活。他也不是天生乐观,而从一些事上磨炼出来后才成长的。 看他40余载,莫不是从不断的焦虑中逐渐开脱自己,他不被“身份”所束缚,亦不会被“乌台案”所左右,更不会因屡次被贬而迷失自己。他边被贬边丰盈自己,写诗词、搞书法、创新文人画、练瑜伽……随着生活的磨炼,心境也慢慢发生了改变,从“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到“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再到“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再到“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他总会在最低的境遇活出最高的境界。 他不仅灵魂有温度,生活更是有态度。他脱下长衫,穿着打短,躬耕田园,自号“东坡居士”;他自制“东坡肉”、造酒试验、亲造瓦舍、自学成医……他个性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造就了他独特的人格魅力。 他坦然接受了命运的安排,这份勇气和气概,来自历尽苦难后的豁然开悟:渡者,须自渡。人生要幸福,须有悦纳、自我治愈的能力。 人间之事,向来是耐得住寂寞,才撑得起繁华。 如果你此时正被名利所扰,心浮气躁,焦虑万分,又倍感孤独无助,不妨读读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言诗语所著的《无常是常苏轼传》。向苏轼学学,或纵情山水,放空自己;或读书写字,陶冶自己;或侍弄花草,种点果蔬,让自己投入到某件事中……总之,就是拒绝内耗,像苏轼一样做一个内心富足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