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物质滥用有大众点评

这本书出乎我意料地好看。
这里的“好看”有两个层面的意义。第一个层面的“好看”来自于作者的独特身份——她在成为专攻药物成瘾神经机制的科学家之前自己就是个“毒虫”,而且是相当硬核、非常符合大众对物质滥用XD成瘾者的刻板偏见的那种“毒虫”。这个身份让我不得不瑞思拜——能戒掉成瘾物已经很厉害了,戒断之后还能每天拿着国家发给的执照每天拿成瘾物做研究而不复吸就更厉害了。虽然作者说她也忍得很辛苦,并且不得不做出一些让步,比如放纵自己对咖啡的成瘾并严格控制自己对酒精的瘾头,作为读者我还是忍不住想给她鼓掌,此外也想给她的工作单位Bucknell大学鼓掌,我对这个大学的好感度蹭蹭蹭地又上了一个台阶。
作者的前“毒虫”身份也给这本关于物质成瘾的科普带来了非常有趣的角度。一般的神经科学科普会把重点放在科普上,比如我同步在读的《我们时代的神经与精神疾病》就是这样,两本书在介绍物质滥用和成瘾的部分在内容上有很多重合之处,但本书的作者在科普之外还引入了她作为使用者的体验。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本书里有相当一部分涉及成瘾物使用者一手体验的信息非常“大众点评”,作者几乎可以说是基于亲身体验而给出了不同成瘾物质的使用感受点评。这一点从这本独特的结构上也能看出来——你见过几本介绍神经科学的科普是按照“大麻/阿片类/酒精/镇静剂/兴奋剂/致幻剂”来列出全文目录的……?我甚至都惊讶这本书竟然能够出版——能出的来简直可以说是简中读者的大幸事,毕竟我等安分守己的良民除了能通过亲历者的二手经验之外还能怎么知道XD是一种什么感受呢……?而获得这种知识其实是非常必要的——哪怕自己不干“坏事”、至少也得对“坏事”到底是什么样有所了解、才能在无意或被恶意暴露于可能出现DP的环境中时知道如何警惕。在很多青少年出国接受教育的年代,这种知识更为重要,但相关教育除了警告和恐吓之外却什么也不说。哪怕永不出国,了解物质滥用的第一手体验也是有趣的。至少作者的分享就在非常细节的层面帮助我更切实地理解了描绘物质滥用现象的影视剧,比如《豪斯医生》和《护士杰西》里医务工作者对止痛剂的成瘾,比如《帕特里克·梅尔罗斯》里本尼毒瘾犯了时的视觉描绘——顺便一说本尼的演出简直应该被封为戒毒反毒大使。
第二个层面的“好看”来自于科普本身。作者把跟成瘾相关的科普讲得既清晰又好懂,哪怕是有些比较专业的术语也解释到位,既不掉书袋又相当细节和深入。她对成瘾的科普没有停留在成瘾的逻辑本身,而是深入到大脑、或者说神经系统运作的逻辑——至少是目前科学家所知的逻辑。这种知其所以然的科普能带来梦幻联动,比如我就突然明白了为什么很多处于精神痛苦中的青少年会选择自残——我之前读过的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科普只告诉我自残能让大脑分泌让我们感到好受的化学物质,但从没深入到其背后更深的逻辑,大概是怕读者看不懂。但本书作者用一张图和一段文字成功地向我解释清楚了其背后的逻辑:
我虽然没有文身,但我已经想好,如果要文就文下面这张图。这张图同样摘自所罗门和科比特的开创性论文,阐明了出于大脑的适应性,过程b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请注意刺激带来的体验发生了何等翻天覆地的变化,以至于现在的感受状态几乎没有丝毫波澜。这张图在许多方面都呈现了科学界对成瘾的核心理解,也是本书的要点,它描绘了面对大脑强大的反干扰能力,药物的主要功能其实是避免戒断和渴求。这也解释了为何药物的戒断和渴求状态,总是与药效截然相反。如果一种药物让你觉得放松,其戒断和渴求状态就会表现为焦虑和紧张。如果一种药物让你觉得清醒,适应症状中就一定有嗜睡;如果一种药物能减轻疼痛,那么你便难逃痛苦的命运。

我那些聪明的本科生很快指出了所罗门和科比特这一模型的另一面:如果想持续保持积极的状态,你可以让自己经受一些消极体验。这样一来,相对历程就会是积极的。所罗门和科比特认为,这种模式可能存在于像跳伞一类的活动中。从几千英尺的高空跃下飞机,会产生强烈的唤醒感和恐慌感,甚至产生一些濒死的感受。大部分在空中飞翔的时间里,这些感受可能会持续存在,更不用说“自由落体”的时候了。随着刺激的结束,你的双脚再次奇迹般站在坚实的大地上——不仅恐惧一扫而空,据跳伞爱好者反映,还会沉浸在极度平静和幸福的感觉之中。只要你能挺过去,经受巨大压力后的解脱感,会让你觉得一切都值得。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何人们要逼自己去锻炼、去读研究生。
这个深层逻辑的简洁性让我感到非常舒适,它一次性解释了一连串相关但不同的现象背后的统一逻辑:从为什么酒精能带来的即时的欣快感第二天却会出现不适感,到为什么人在痛苦中会采取自残这种看似不合理的方法,到为什么一堆在生活中感到挫败的人要去自虐、不管具体方法是跑马拉松还是登山、考研还是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