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走进了一个意大利人的梦
2022年12月,我读了ale的文章《世界分裂了,你为什么留在中国》(这篇文章里有些现实的表达,在《我用中文做了场梦》书中,被当作大颗粒,过滤删除了)。我给ale发了一封豆瓣私信。ale回复了,说他喜欢“我的形容”,他记下来了。我以为他说的喜欢,就是通常理解中的客套话。我邀请他来重庆体验生活。他表示期待。后来从他发的动态里,看到他去了重庆,参加活动,体验过,又走了。他一直在路上,没有停下。
没想到一年半之后,他给我发了一封私信,说喜欢那句“我的形容”,想放在腰封上。看来是真喜欢。于是“我的形容”,第一次被印在了腰封上,成为一本书的一部分,那个我认为一本书最鸡肋、最快被扔掉的部分。
ale问我要地址,给我寄一本。我当然要购买表示支持。
ale说他从差不多十岁就开始写作。写作对他的意义很重要。通过这些长年累月累积的痕迹、线索,一张张碎片被拼成一条完整、清晰的成长线,外化成这本关于他个人的生活的书。
我开始用文字表达想法,是从15岁开始。最早写在本子上,后来有了网络,先写在纸上再敲进电脑。再后来买了电脑,不再手写,直接打字。纸稿应该还在家里某个地方躺着。有一次粗略统计过,一年写的量差不多有四五十万字,总计五六百万字应该有了。放上网的随笔我没本地保存过,前后换了几个网站,都关闭了,那些痕迹和线索也就消除了。没就没了吧。我不像ale那样还能追忆起某天和谁具体说了什么,点了什么菜,买了什么零食。我能记得的事,会越来越少。我没有回看的习惯,写完的那一刻就像吃完一顿自己做的饭,几乎不会在后面的日子去回味,除非别的看过的人提起某一篇、某一段,才会从我的记忆底部,像翻地一样被翻到表层。
因为我觉得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不好,所以更偏向用文字表达。甚至并不是为了跟别人沟通交流,单纯表达自己。写完了就完了,画句号了,像对着天空扔出去一块小石头,并不指望远处谁捡到,朝我扔回来。有时候会有人捡到石头,兴致勃勃递回来给我,跟我说他读了之后感觉怎样怎样。我反而感到窘迫,不知道如何回应才是正确,才不会扫兴,不辜负他的热望。我表面上只好搪塞过去不让对方看出来。可能因为这种性格,越不练习沟通,口头表达能力越不好。
我当初给ale的私信,也只是几句话粗略形容了读完的感受,挑了三句最简洁的说给他。我怕说多了,他也不知道要如何回应才算妥当。我想他已经接收到了很多陌生人的私人情绪。
对于ale能跟那么多不同的人沟通,交谈,了解观察他们的故事,记住很多可以变成文章的细节,我是羡慕的。我缺少这方面的勇气。当然,我也不觉得内向、不善或者不愿沟通就是性格缺陷。为什么对内向的人,那么多负面、嫌弃和敌意,要他们改变。我不认为内向是缺点,内向只是特点。
我以前也把接触的人写进了我的随笔。有他们自己的故事,也有他们和我一起发生的故事。他们有些不喜欢被放进随笔,哪怕我没有写半句不好的话,没有夸大其词,没有无中生有,而且不会有人从描述中认得他们。但在他们眼里,经过这样一层描述后,羞耻感会被极速放大。我能理解这种对号入座带来被曝光、被冒犯的感觉。
生活的琐事,没有大是大非,只是些鸡零狗碎的不周到,不提就过去了,写出来就让人羞臊。我也不想重新虚构或者美化出一个新的故事。
我喜欢非虚构的东西,真诚的东西,哪怕它没有波澜起伏,没有荡气回肠。坐过山车很刺激,在平静的湖面划船也很有趣。所以我(几乎)不喜欢段子手编造出的段子,喜欢看自然发生的趣事。我不喜欢刷一眼假有剧本的短视频,喜欢看巧合捕捉的自然镜头。ale不像那些冰式刘式张氏汤,编造出来的每个标点都是为了迎合流量,为了变现。他们知道到哪里该煽情,到哪里该反转,到哪里该上点价值观。像编程一样算计。他们有他们的盘算、技巧、受众、市场。市场也应该有其他的,比如真诚。甚至应该多一点ale这样的文字性格。
但在这个连一句话新闻都要做成短视频的时代,3秒要一个包袱,5秒得有个反转,不然都划走了,谁看。这种和缓的文性,能生存下来,全凭造它的人天然的热爱。
ale的文字性格是收敛的,克制的,不像网络铺天盖地的大鸣大放。网上有很多“意见领袖”,他们也观察生活,提炼总结,然后筛出目标,打上标签,简单归类,缝合出一个群体,尽力嘲讽,化身当代鲁迅。ale的观察,聚焦在自我生活,你甚至很少看到强烈的情绪。唱歌、词曲、写作、表演等等,有情绪才有感情,才能引起共鸣。但现在满眼的世界,不是没情绪,是情绪太多。原本只是咬住后牙在眼眶打转的眼泪,镜头一对准就变成涕泗磅礴。表达变成做戏,表情变成表演。克制反而成了稀缺的美德。长篇累牍如果刻意堆砌得花里胡哨,非要把情绪值拉满,像代购的行李箱一样塞满每个空隙,很乱,打开的时候只能一顿胡乱翻找,看着就烦躁。不如留白。当你想说的太多,或许还不如一杯酒,一声叹息,一段沉默,一句“算了”。
克制不是无情,克制可以饱含温情。ale在描述一些事件、现象的时候,像一个摄影师,不追求炫技,不截取片段,没有偏袒的角度,只是把整个画面的人物、对话和光影,装进快门,给你360度场景重建。至于情绪,站在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价值判断,可以是无奈的,可以是失望的,可以是愤怒的,可以是鄙夷的,可以是淡然的,可以是宽容的。那些都是拍下来之后,不同的人,或者同一个人,阅读理解感受的。但对于重建场景的人来说,不玩隐喻和遮挡,不煽动,不挑衅,也不阴阳怪气。他点到为止,没有想过冒犯任何人,给予破防,连自己遇到的困难,也不以受害者的定位,搞出伤痕来博取同情。ale做到了他在书里说的:“迭戈的态度,正是我需要避免的未来。生活在别处,不熟悉的一切是每一天的挑战。我们选择抗拒和怨恨,还是包容和好奇,会决定我们的生活体验。我要努力做后者;如果发现做不到,就回家。无论在何处,当老外都要做到一点:想在一个地方留着,就好好留着。”
我猜ale跟我个性相似的地方在于,都是不想给别人添麻烦的性格。
ale提到了外国人身份和融入当地的一些矛盾。别说老外,很多在大城市漂泊的人,对城市而言,也觉得自己是外乡人,漂泊久了,回到老家,自己突然又成了外乡人。别人问有没有对象,什么时候结婚,在外面赚多少,大城市几万一平方,什么时候要小孩,考不考公务员,也不是真有多少恶意,真有多少关心,可能只是一年一次的没话找话。如果你没有把这些纳入人生的计划,你也成不了“自己人”。
读一本书,与其说是对话,不如说是倾听。很多人在网络的沟通里,没多少耐心听对方说完。或者听了,又没全听。听到几个词就像触发了某个敏感的开关,开始揪着不放,非要争出个输赢,必须得赢。
女歌手有没有把钱退还给ale。“怎么办”老师有没有考进水务局。妈妈是不是还认为ale处在过渡期。那个傲慢无礼,跳过楼的行业大师是谁。现在的ale还会不会站起来给每个人倒酒。来喝酒的俄罗斯女生是谁。本杰和海南航空的飞行员有没有在一起过。打菜小哥的艾灸生意有没有做大做强。公司有没有追偿经理每月侵占的2万。Sylvia润后的生活有什么改变。唐先生和小艾有没有去意大利。小艾有没有去德国特里尔。
真实的生活有一个个数不尽的问题,有的有答案,有的没有。这一年交了几个新朋友,借出去的钱有没有收回来,有答案。世界经济会不会变好,什么时候能有新工作,没有答案。追述时表现出的轻描淡写,在那个当下,说不定是好一阵抓耳挠腮。
离我上一次这样正正经经长篇抒情,已经一年了。这一年也发生了一些可以称为节点的事件。第一次坐小飞机到4000米高空,背着一个比我还高大的教练,教练再背着降落伞,一起往下跳。第一次考驾照,靠实力过了科二科三,靠运气蒙对了两道没见过的科一科四选择题,拿了四个100分。第一次买了带360全景视频的车,导致现在不看后视镜,根本不敢开别人的车。第一次拿到本就上高速,3天开了2000公里。第一次给住的地方刷上带点粉色的白漆。第一次不再排斥真人出镜。第一次发了百万浏览的视频。第一次收到几千条评论,好的不好的话都有,我学会不看,不往心里去。时间再倒退一点,也有一些啼笑皆非的爱恨情仇。大概有一天,我觉得去你妈的,不管他人怎么想的时候,会写。也可能那个时候,我已经忘了这些哭笑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