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牺牲的局部,原来如此
最近读了一些厚书,胆儿愈肥,连63.5万字的《被牺牲的“局部”》也啃上了。 不必担心不好读,立论清晰,史料丰富翔实,读起来很顺畅。 正好处于作者研究的地域,读到熟悉的地名触目惊心又恍如隔世,原来此地也曾经富过,对一些司空见惯地习俗也有了新的理解,刷新认知的一本书,为广义苏北佬正名! 为什么要读无用的人文社科,因为它真的拓展你的视野,提高你的认知,丰盈你的内心,让你明白世界参差的样子,原来还曾经这样。 这本书厚达889页,征引文献46页,作者是南京大学学的马俊亚教授,他是淮北人,沐阳人。这是他为家乡淮北献上的一份礼物,最近25年深入僻乡偏壤做田野调查,搜集各种资料与数据,在故纸堆文献中钩陈,为淮北正名。 《被牺牲的局部:淮北社会生态变迁研究(1680--1949)》。淮北经历发达而辉煌的远古和中古时期,在近古及近代时期衰败而贫穷。从慷慨悲歌问鼎逐鹿的栋梁沦为被人讥为泼妇刁民?!何以致此?马俊亚教授用63.5万字写下如此巨著,找寻原因。 黄河、淮河等大河水道的变迁是淮北社会生态衰变的直接原因,而水患的形成却是人为的结果,从宋朝易都临安(杭州)开始,淮北成为宋金交战地带,兵连祸结,两方无意治理,宋东京留守杜充掘开黄河南岸大堤,使黄河水南流入淮,这是淮北生态畸变的开始。作者选择研究时段从1680年开始,乃是因为1680年是淮北生态史上重要年代,泗州城完全沉入洪泽湖底,此时正值康熙十九年,著名的盛世。在盛世之中,因为要“顾全大局”淮北成为“被牺牲的局部。” 自明清以来,治水,漕运和盐务,朝廷有关的政策制订主要服从于朝廷的需要。淮北曾是天下粮仓,鱼米之乡,男耕女织,而在宋金对峙时期成为边缘。及至明朝,牺牲淮北民生来捍卫祖陵和运道,将黄河水患转移至淮北。到了清代依旧习惯性地牺牲淮北,生产者无法通过生产改善自己的境遇,成为极贫阶层,没有权势的平民群体在任何行业受到抑制和侵害。权力积累的不平等带来经济积累的不平等,并由此造成社会不公,贫富分化严重。 不读书还真不知道这些前因后果,生活在这片土地之上,一直羡慕苏南的富庶却并不了解本地为什么落后,惭愧!所幸,有马俊亚教授这样的学者为自己家乡著书立说,从种种角度考察前因后果,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