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教材、老试题,为何走红?


-
老北大的“老”,透着一种怀念,对逝去的场景的念念不忘的追忆。
-
蔡元培言:“一种思想之产生,一种学说之成立,断非偶然之奇迹。”
那么,老北大的奇迹是怎样诞生的呢?
-
老北大,特别为人称道的,就是蔡元培先生倡导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蔡元培的大学理念,一方面有中国传统的儒家、墨家的观念,比如中庸之道、陶冶德性、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观念等等;另一方面,他也吸收了很多西方的教育理念。他希望能将剑桥、牛津的绅士养成教育、德国的专长人才培养、美国强调服务于社会的实用主义这些良好的教育观念融汇一体,形成北大自己的注重人格培养的教育模式。
-
这种思想在实践上,表现为不拘一格育良才,在对教师的招聘和对学生的招收上,都能体现出来。在蔡先生离任之后,这种风气仍延续了很久,成为老北大的办学宗旨。
-
《为国选士:老北大入学试题1917-1948》,精选这一时段北京大学国文、历史、数学、物理、博物、外文等学科377套考试真题。
-
透过这些试题,我们触摸到当年老北大的脉搏和灵魂。这些题目,考究国学的根砥,察知视野的范围,体现着出题老师的关怀与眼界,也体现着考生的才学与认知,与世同在,与时俱进,究天理,察人事。文科类的,有诸如胶济铁路被列强霸占的材料分析等命题;理科类的,除了理论题,后来还增加了动手实验。可见,北大想要的人才,以健全的人格为首要,以肩负对国家、社会的使命为追求。
-
附录五篇文章:
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胡适《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中古思想史试题》
何兹全《北大生活》
朱海涛《北大与北大人》
-
“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这是蔡元培主张的三条原则。胡适的文章,强调“求知识”与“理想人生的追求”的结合,倡议读书就是救国,救国就是读书。老北大的师生故事,富有生活情趣,颇能彰显北大人的精神气质,还原了鲜活的大学面貌,以及大学教育对于知识人的一生的造化之功。
-
溯古抚今,追思望远,这些“故纸堆”所传递的,不是“过时”的材料信息,而是重要的思想史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