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命运和情绪统治的世界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道德箴言录》不是如它的题目看起来一样是一本劝善警世的书。
相反,它几乎是一本撩开道德的面纱揭穿人类虚荣和伪善之真相的魔鬼辞典。
拉罗什科夫认为:人们所谓的德性,常常是某些行为和各种利益的集合。基本上这一判断贯穿了他整部书的线索。
他对人类的自私本性洞若观火,他写道:自爱比世上最精明的人还要精明。
他对人类对痛苦的承受力,竟作如此独到的观察:我们每个人都有足够的力量去承担别人的不幸。
他对人类节制的美德也给予了不留情面的挖苦:幸运者的节制来自好运气给予他们的心情宁静。
他这样判断真诚:我们很少发现十分真诚的人,而通常我们所见的所谓真诚,不过是想赢得别人信任的巧妙掩饰。
他对人类德性的力量充满了怀疑:如果虚荣心不拉着德性一块走,德性走不了那么远。
他像外科大夫一样相当冷峻地将刀锋剖向人类的所谓“好行为”的内脏:我们常常要为我们那些较好的行为感到羞耻,假如人们真正看清了产生这些行为的所有动机。
他毫不犹豫地向老年人奉送上如此挖苦:老年人喜欢给人以善的教诲,因为他们为自己再也不能做出坏的榜样而感到宽慰。
对爱情逻辑的探询中,他发现了由情绪支配着的精明:当我们厌倦爱时,我们很容易忍受别人对我们的不忠,以便我们解除自己忠诚的义务。
他发现,命运和情绪统治着世界。
他嘲弄哲学对人类的拯救力:哲学轻易地战胜已经过去的和将要来临的痛苦,然而现在的痛苦却要战胜哲学。
不过如果你认为他把人性看得一团黑暗那并非事实,即使是从伪善中,他还是发现了人们心灵内在有一种向善的力量,因此他又对伪善下了如此一个定义:伪善是邪恶向德性所致的一种敬意。
显然他意识到了人类心灵的复杂,他说:我们远没有弄清楚我们所有的意愿。
他在出色的思想中,虽有悲观,却并不绝望,在轻松和调侃中给身陷自困的我们透出了奇异的光亮。使读到它的人不至于变得压抑低落。
他最后说到:我们应当因我们有力量承认我们自己缺陷而感到宽慰。
事实上,带来一种奇怪的解脱感,这正是爱因斯坦读完这本书后给比利时王后写信时谈到的感受。
拉罗什福科公爵生于1613卒于1680年,该书创作于1665-1678年间,300多年后我在中国北方的一个小县城的超市里偶然翻开了这本书,当我读到这一行:
最好这样运用我们的理智:在不幸降临时帮助我们承受不幸,在不幸可能降临时帮助我们预见不幸。
我毫不犹豫地买下了它。
相反,它几乎是一本撩开道德的面纱揭穿人类虚荣和伪善之真相的魔鬼辞典。
拉罗什科夫认为:人们所谓的德性,常常是某些行为和各种利益的集合。基本上这一判断贯穿了他整部书的线索。
他对人类的自私本性洞若观火,他写道:自爱比世上最精明的人还要精明。
他对人类对痛苦的承受力,竟作如此独到的观察:我们每个人都有足够的力量去承担别人的不幸。
他对人类节制的美德也给予了不留情面的挖苦:幸运者的节制来自好运气给予他们的心情宁静。
他这样判断真诚:我们很少发现十分真诚的人,而通常我们所见的所谓真诚,不过是想赢得别人信任的巧妙掩饰。
他对人类德性的力量充满了怀疑:如果虚荣心不拉着德性一块走,德性走不了那么远。
他像外科大夫一样相当冷峻地将刀锋剖向人类的所谓“好行为”的内脏:我们常常要为我们那些较好的行为感到羞耻,假如人们真正看清了产生这些行为的所有动机。
他毫不犹豫地向老年人奉送上如此挖苦:老年人喜欢给人以善的教诲,因为他们为自己再也不能做出坏的榜样而感到宽慰。
对爱情逻辑的探询中,他发现了由情绪支配着的精明:当我们厌倦爱时,我们很容易忍受别人对我们的不忠,以便我们解除自己忠诚的义务。
他发现,命运和情绪统治着世界。
他嘲弄哲学对人类的拯救力:哲学轻易地战胜已经过去的和将要来临的痛苦,然而现在的痛苦却要战胜哲学。
不过如果你认为他把人性看得一团黑暗那并非事实,即使是从伪善中,他还是发现了人们心灵内在有一种向善的力量,因此他又对伪善下了如此一个定义:伪善是邪恶向德性所致的一种敬意。
显然他意识到了人类心灵的复杂,他说:我们远没有弄清楚我们所有的意愿。
他在出色的思想中,虽有悲观,却并不绝望,在轻松和调侃中给身陷自困的我们透出了奇异的光亮。使读到它的人不至于变得压抑低落。
他最后说到:我们应当因我们有力量承认我们自己缺陷而感到宽慰。
事实上,带来一种奇怪的解脱感,这正是爱因斯坦读完这本书后给比利时王后写信时谈到的感受。
拉罗什福科公爵生于1613卒于1680年,该书创作于1665-1678年间,300多年后我在中国北方的一个小县城的超市里偶然翻开了这本书,当我读到这一行:
最好这样运用我们的理智:在不幸降临时帮助我们承受不幸,在不幸可能降临时帮助我们预见不幸。
我毫不犹豫地买下了它。
写的挺好
洞若观火 看透世事 之 醒世良言
你这篇书评很用心。 “命运和情绪统治这个世界” 是本书主要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