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南联大文史通识讲:历史课》里看到的论文题目以及自己的思考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记录了自己思考的东西,发现都是可以写成论文的,或者是已经被大家写成论文题目了。
🎞️1.楚人与秦人的性格
读到楚人因为江汉流域的土壤肥美,水旱稀少,经济上安全所以安居乐业,神话里都是飞扬的火神,美女,以及出了屈原《楚辞》这样的大作。我便认识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后又介绍秦人的狂野矫健,不受文化的约束,显露强横的一面,便可知在战争方面他们会略胜一筹。那么楚人与秦人的性格则可写为研究论文,柔与强的对比,研究国人的性格的融汇变化。
🎞️2.邹衍的学说
这个学说依循金木水火土的相生相克原则去演变,也就能理解各朝各代更迭的属性以及衣服的颜色。
🎞️3.谀墓文
古人盖棺定论,而这种文则是互吹互捧,用夸张的手法去写生平事迹,而且文章也是过于浮夸。后来,古文运动中,韩愈力挽狂澜,注重写实,力避虚浮阿谀之笔。
🎞️4.三互法
魏晋以下萌芽的地方官回避乡土的规律到隋唐发展成熟。可窥探为什么地方官不能到自己家乡去做官之弊端。
🎞️5.唐诗中的哲学
我至今喜欢的一句,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人与无限的宇宙不可分离,甚至化而为一,明心见性,顿悟佛学。
🎞️6.唐朝考试不糊名以及宋朝开始匿名
唐朝考试不糊名,而且可以参考举子平时的声誉打分,所以唐朝的时候拜谒很重要,拿着自己的诗文去寻找权贵的提携。宋朝开始便是糊名了。然后宋朝对士大夫特别优待,能够“任子”。也就能理解宋朝闲职、冗官的现象了。甚至太祖写下密约:誓不杀大臣及言事官。这让我想起《庆余年》里杖杀言官的镜头。
🎞️7.鱼鳞图册
这个想起马伯庸的《显微镜下的大明》,看吧,只要你读得细,带着想象力,你就能发现黄金屋,找到你的写作点。
🎞️8.还有诸侯分封下之下的做法,首先想的是能够利用诸侯分封去管好底下远些的土地人民,却又怕他们羽翼渐丰,以后不听话了,倒过来讨伐君上。所以又采用了诸侯子孙的在分封,就是一代接一代,分封下去,不停地瓜分,势力就变小了,之后甚至为民,又能够融入到民中去。但太小又起不到作用。最后就等于没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