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成熟的感受
虽然一直有如鲠在喉之感,确实未能像读《她来自马里乌波尔》那样感动。
在《她来自马里乌波尔》中,母亲是一个迷团,亦是一个始终不清晰的虚影,作者既追寻母亲的人生踪迹,也在她身上投注历史的沉重,从始至终,母亲的形象都不是具体的,她更像是战时数百万东欧劳工共同命运的缩影,正因其形象始终如烛影照壁一般模糊动摇和断续,所以打捞起这么一个被命运摆布被历史湮没的女性的人生片段,能带来巨大的悲怆之感。
但是为什么到娜斯佳这里就感觉有些失灵了呢?娜斯佳虽然反映了苏联解体之后乌克兰移民的一些生存现状和心理现状,但她更是一个身边的人。整本书读下来,我始终未能建立娜斯佳其人的形象,也未能探得她的内心世界,娜斯佳是坚韧顽强的,娜斯佳是隐忍沉默的,娜斯佳是单纯善良的——但一个人不能是形容词,阅读过程中我我有很多关于娜斯佳更具体的问题,没有得到解答。
此外,叙调也有一些别扭,娜斯佳的一切经历和想法依赖沃丁的转述,每一次转述,沃丁都加入了自己的理解,抒情也好感慨也好,所以作为读者,感受到的始终是作者娜塔莉沃丁的投射。沃丁极力表明自己和娜斯佳的友谊,但我仍然感受到一种俯瞰,这种俯瞰来自于一种固化的西方视角,所以书中的乌克兰形象堪称后苏联时代国家刻板印象之大成。作者早有成见,再将成见附着于娜斯佳,娜斯佳身负斯拉夫病和国家主义的幽灵,从物质匮乏的过度到了物质丰富的国度感受到的落差,她为生计背井离乡,遭受到的冲击既表现在意识形态上,也表现在生活方式上,但她的种种行为并不都能以此来解释,否则她实在太过被动了,娜斯佳只身来到德国,恰恰是在努力争取自主生活权利,她后来回乌克兰也出乎意料。我不太成熟的感觉是,沃丁在娜斯佳身上寻找和看到的是自己父母的影子,以及自己的一部分,但对娜斯佳来说,沃丁可能跟她从来就不在一个世界,弗论感同身受。
作为一个故事它足够好看,但作为一个非虚构作品,它有些不足够。
书里面最打动我的部分是娜斯佳为获得德国永居之后所遭受的种种,以及她拿到永居之后回乌克兰即将面对的一切,是这些客观事实。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从一个体系到另一个体系,无论是进还是出都那么困难…一切的一切,我想听娜斯佳第一人称的口述。
战争已经持续很久了,不知道娜斯佳后续命运如何。希望她和她的家人一切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