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情撕裂:小谈谷崎润一郎
学妹最近在做《细雪》的论文,来邮件和我交换意见,我正好刚读罢谷崎润一郎的一些作品,却唯独没有碰《细雪》。止庵在一篇文章中认为:在谷崎的全部小说中,《细雪》可说是一个意外,唯有它没有呈现出谷崎一贯的抽象美,而是呈现了生活姿态的本身。谷崎自己也承认,创作《细雪》时,他明显受到正在翻译的《源氏物语》的影响。所以我有理由认为,《细雪》并不能代表谷崎常态的审美意识的作品风格,而其他一些我接触过的作品,比如《钥匙》,《纹身》,《疯癫老人日记》,《卍》等,却更明显地印上了谷崎的烙印。
谷崎的作品有两个标志是我迷恋的,其一是他的“恶魔主义”,其二便是他的古典唯美的文风。他的创作道路呈橄榄形,以“恶魔主义”为始末,早期的《纹身》、《褴褛之光》和晚期的《疯癫老人日记》,是彰显其“恶魔主义”的代表作,特别是晚期,可谓到了如火纯青的地步,是对常态美的完全倒置,官能美成为美意识唯一的表现途径,其他的一切都不在考虑之内。《疯癫老人日记》的魅力就在于它展现出了一种痴迷状态,在这个状态之下,只有文学的,没有伦理的,更不是常态的,可说是谷崎的极致。
相较而言,我个人更喜欢《钥匙》和《卍》,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是一体的,因为它们不约而同地构筑了谷崎美学体系的一个环节,那就是对伦理关系的质疑与颠覆。《钥匙》和《卍》的叙事基础都以三人关系构成,并试图彰显个人存在与三人关系的本质矛盾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巨大张力。谷崎深谙人的孤独属性,人与人终究是有隔阂的,但正因为如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可能衍生出无限的可能,这并非建立在伦理基础上,而是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上,更确切地说,是建立在官能的基础上。虽然谷崎最后删繁就简,仍然用二人关系构筑了《疯癫老人日记》,但《钥匙》与《卍》的问世,却起到重要的勾连作用,也可帮助人们更连贯地理解谷崎的小说。当然,这两个小说本身所呈现出的层层叠嶂的阅读感觉,也给人以朦胧玄幽的美感,对于人物心理的深切把握以及小说叙事手段的高超让人读之倍感痛快。这样的叙事手法,不也是日本的吗?
谷崎的创作,确实是很“日本”的,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他能让读者,特别是异国读者,看到很“日本化”的东西。这就是谷崎的另一个标志,古典而唯美的文风。撇开《细雪》不谈,《春琴抄》和《梦中的浮桥》,也是很好的例子,且我个人认为,这两部作品,也恰好代表了谷崎作品的两个基本构成要素,一是虐恋,二是乱伦,这里的乱伦,亦可扩展为反伦理,而不仅仅指长幼间的人伦关系错乱。虽则如此,看似残暴、反叛、不可理喻,但作品却又是美的,且是传统的日本式的寂寥、凄清,充满了物哀之美。作品中大量的日本元素,有外在的古典,也有内在的叛逆极端,杂糅在一起,恰好构成了谷崎作品中美的全部,又可说恰当地反映了大和民族美意识的全部。这极端的美,甚至是残暴的美,在谷崎优美柔缓的笔调下更显其隐忍的爆发力,充满诱惑。
如此说来,“恶魔主义”和古典唯美,又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呢?这本就是大和民族赏花落泪却又杀人不见血的特质。谷崎一生的作品,表面上看虽然杂,事实上却是他在不停地尝试剥离各种不同的外在环境,以提炼出他认为最纯的美,也就是美的极致。谷崎的作品是没有任何社会效用的,评判他的作品唯一的尺度就是美,他的作品只有审美价值。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不惜以各种激烈的手段来摒除其他一切,但他和三岛由纪夫又有区别。在追求“美”的道路上,后者的文字姿态,显然更为激烈,而谷崎确实隐忍的,平静的,这就构成了它作品外在的双重矛盾,美与世俗的矛盾,激烈与隐忍的矛盾。我一直认为,理解不了这双重的矛盾,欣赏不了这矛盾底下如岩浆一般浓稠却能量巨大的张力,就无法实在地品味到谷崎润一郎文学作品的真正魅力。
谷崎的作品有两个标志是我迷恋的,其一是他的“恶魔主义”,其二便是他的古典唯美的文风。他的创作道路呈橄榄形,以“恶魔主义”为始末,早期的《纹身》、《褴褛之光》和晚期的《疯癫老人日记》,是彰显其“恶魔主义”的代表作,特别是晚期,可谓到了如火纯青的地步,是对常态美的完全倒置,官能美成为美意识唯一的表现途径,其他的一切都不在考虑之内。《疯癫老人日记》的魅力就在于它展现出了一种痴迷状态,在这个状态之下,只有文学的,没有伦理的,更不是常态的,可说是谷崎的极致。
相较而言,我个人更喜欢《钥匙》和《卍》,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是一体的,因为它们不约而同地构筑了谷崎美学体系的一个环节,那就是对伦理关系的质疑与颠覆。《钥匙》和《卍》的叙事基础都以三人关系构成,并试图彰显个人存在与三人关系的本质矛盾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巨大张力。谷崎深谙人的孤独属性,人与人终究是有隔阂的,但正因为如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可能衍生出无限的可能,这并非建立在伦理基础上,而是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上,更确切地说,是建立在官能的基础上。虽然谷崎最后删繁就简,仍然用二人关系构筑了《疯癫老人日记》,但《钥匙》与《卍》的问世,却起到重要的勾连作用,也可帮助人们更连贯地理解谷崎的小说。当然,这两个小说本身所呈现出的层层叠嶂的阅读感觉,也给人以朦胧玄幽的美感,对于人物心理的深切把握以及小说叙事手段的高超让人读之倍感痛快。这样的叙事手法,不也是日本的吗?
谷崎的创作,确实是很“日本”的,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他能让读者,特别是异国读者,看到很“日本化”的东西。这就是谷崎的另一个标志,古典而唯美的文风。撇开《细雪》不谈,《春琴抄》和《梦中的浮桥》,也是很好的例子,且我个人认为,这两部作品,也恰好代表了谷崎作品的两个基本构成要素,一是虐恋,二是乱伦,这里的乱伦,亦可扩展为反伦理,而不仅仅指长幼间的人伦关系错乱。虽则如此,看似残暴、反叛、不可理喻,但作品却又是美的,且是传统的日本式的寂寥、凄清,充满了物哀之美。作品中大量的日本元素,有外在的古典,也有内在的叛逆极端,杂糅在一起,恰好构成了谷崎作品中美的全部,又可说恰当地反映了大和民族美意识的全部。这极端的美,甚至是残暴的美,在谷崎优美柔缓的笔调下更显其隐忍的爆发力,充满诱惑。
如此说来,“恶魔主义”和古典唯美,又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呢?这本就是大和民族赏花落泪却又杀人不见血的特质。谷崎一生的作品,表面上看虽然杂,事实上却是他在不停地尝试剥离各种不同的外在环境,以提炼出他认为最纯的美,也就是美的极致。谷崎的作品是没有任何社会效用的,评判他的作品唯一的尺度就是美,他的作品只有审美价值。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不惜以各种激烈的手段来摒除其他一切,但他和三岛由纪夫又有区别。在追求“美”的道路上,后者的文字姿态,显然更为激烈,而谷崎确实隐忍的,平静的,这就构成了它作品外在的双重矛盾,美与世俗的矛盾,激烈与隐忍的矛盾。我一直认为,理解不了这双重的矛盾,欣赏不了这矛盾底下如岩浆一般浓稠却能量巨大的张力,就无法实在地品味到谷崎润一郎文学作品的真正魅力。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