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

我长这么大,听过不少“捧杀”,但是还没见过“杀捧”!呐~今天你就见到啦! 首先,关于“多向思考者”,全书没有一个完整严谨的科学定义,但其“症状”却是包罗万象的:发散思维、注意力不集中、感官敏感、完美主义、想太多、独特的想法、情绪起伏、感觉自己与外部世界格格不入、低自尊、社交场合中的“假自体”、甚至阅读障碍、焦虑、抑郁、阿斯伯格综合征、双向情感障碍....可以说随便一个人捧起这本书,多多少少能在里面找到点自己的影子了。 然后,本书告诉你,你有这些烦恼其实都不是问题,而是你拥有一份珍贵的天赋!你的大脑超独特的!我几乎可以用“天才”来形容你,但是那样可能会让你自己觉得自命不凡了,哎呀,那咱们谦虚点还是称你为多向思考者吧,这样听起来既不像有病,又不显得骄傲~ 接下来,我们应该怎么应对这份天赋带来的各种困扰呢?哎呀其实也不用特别做什么啦,喝下我这碗心灵鸡汤,给自己打印点小纸条贴在工位上,做好自我接纳就可以啦~反正书已经卖出去呀,剩下你自己掂量着办不就好啦~ 我寻思星座好歹还分12个呢,MBTI人格还分16种呐?你这么一个名词把所有人都能套进来是不是有点敷衍了呀🤣🤣🤣我看段落里很多有感而发的评论:“啊,这不就是我吗”“啊,谁懂啊,真的好累”“难怪我感觉自己常常想太多呢,原来我是多向思考者呀”🤣🤣🤣能感觉的那种“既有点骄傲又要表现出苦恼”的语调了,那可不就是你吗,被天才所负累的人儿呀🤣🤣🤣🤣 好吧,严肃一点说,我觉得这与“心理疾病诊断泛化”现象有异曲同工之处,二者虽路径不同,但目标似乎很相似:卖书或者卖药。在现今社会,个人生命存续已经不是第一危机,那么更好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就成了首要追求,在这样的前提下,对于精神健康的关注自然更高,然而这也就创造了更多的盈利空间,“心理疾病诊断泛化”就此应运而生,人均玉玉=人均消费,你的焦虑感是可以被创造的,就如同你的物质消费需求可以被创造一样,就我个人而言,识别和抵制消费主义不仅是物质层面的,精神层面的无谓消耗也是需要避免的,因此这本书于我而言实在没什么价值。 又或者按照作者的说法,一切都是我想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