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愛吳曉樂
8.19在社交平台刷到吳曉樂出了新書,第一時間去下單,托物流的福轉天竟然就收到了本體,雖然有輕微的磕碰,不過好在並不影響閱讀。
打開書開始閱讀的那一刻,我居然生出了一種懷念的感覺。而後我又想起兩年前讀完《我們沒有秘密》時那種悵然若失的感覺,所以我人為地拖拉著,花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才斷斷續續也依依不捨地讀完了這薄薄的一本。儘管不捨得,但好在終於拿到了可以來寫讀後感的入場券。
比起《我們沒有秘密》來說,這一本的故事線其實還算簡單,但這也正是令我喜愛吳曉樂的原因——她總能給簡單的故事製造一些懸念,然後用自己的方式去釐清,再講給讀者。
雖然只讀了三本她寫的書,但每次望向她的文字我都會生出一種難以言喻的感動來,這種感動甚至還催生出了一種好奇,好奇吳曉樂的生長、成長環境,好奇她的靈氣究竟是在怎樣的環境裡滋生出來的。不過比起這些,更讓人無法忽視的應當是她的家人對於她的支持吧,從《偏偏不喜歡》和這本書的後記裡我都能體會到,家人之於吳曉樂的治癒是無窮盡的,所以她才能產出這樣細膩又鋒利的作品來。
因為自己實在是不擅長記錄和輸出,所以閱讀過程中想要留下的感想已經被我丟在了記憶的深處,就只說一點令我印象深刻,也最為動容的地方吧——第十九章的末尾,第163頁和第164頁,就在吳依光要前去赴死的時候,梅姨意料之外地出現了,原來是要為她慶祝成年生日。這兩頁的內容短短百字,卻被我翻來覆去地閱讀,一度讓我淚如雨下。原因也許是曾經處於青春期的我,和吳依光有著相差無幾的想法。我總覺得,是不是只要抹除自己存在過的痕跡,這個世界就會變得更好。儘管我為之煩惱的,只是一些在現在的自己看來無關痛癢的小事情,可在當時的我眼裡,卻像天塌了一樣。
我想,太多大人都只顧著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批判小孩了,這個「大人」可能也包含了長大後的自己,可真的身處其中,即便只是無病呻吟也好,如果能和誰說一說,那無處安放的死欲是否就會減輕些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