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狭义的挽歌
提起武侠,我想大多数人最先想到的是金庸、古龙等人笔下乔峰式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一众英雄人物,是徐克、张艺谋等人画面里飞檐走壁行侠仗义的潇洒身影。但在近几年的“江湖”世界,有一位名为徐皓峰的“另类”人物,摈弃此类神话江湖,接续民国年间真正的武行,写出拍出了不少具有真实武行背景的好小说好电影,更是记录了形意拳大师李仲轩、韩瑜口述的真实江湖历史与拳理真意,记录了自战国始便融进中华文明血脉中的任侠之武道在近百年间的凋敝过程。
徐皓峰的作品,包括电影、小说、记录文学,都有着强烈的缅怀与哀悼的悲剧美学,他的武侠不在胜利,而在于记录武道的失败与衰落。
这部《武人琴音》便是由当代形意拳大师韩瑜口述,记录尚门形意拳三代人的故事,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称门”,讲述李存义、尚云祥师徒在晚清时期将形意拳发扬兴盛,从此“武人称门”。尚云祥作为李存义的贴身徒弟,是“上打三代、下打三代”的霸王,在北京立形意门四十余年无败绩。为喜峰口战役的主力部队二十九军传授形意刀法成为“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的大刀刀法,成就喜峰口战役的辉煌战绩,更是值得国人敬仰。但尚云祥不同于师父李存义,一生避官。尚云祥一生徒弟众多,晚年收徒李仲轩便是本书记录作者徐皓峰二姥爷,只是李仲轩尊师命一生未收徒。而本书的口述者韩瑜是尚云祥的另一位徒弟韩伯言的孙子兼徒弟。
第二部分“为人”,讲述尚云祥从拜师到李存义门下成为贴身徒弟,到他成为威震江湖的形意拳大师,再到自己收徒授徒的一生,以清末民初市井百姓的生活状况为底色。这部分通过尚云祥结识并最终捉拿江湖赫赫有名的盗康小八、隐匿于尼姑庵时应对各路来意不同的挑战者、日本人进城后一日突然“失常”拿出大刀欲与日本人拼命等几件事,描绘了尚云祥作为一代形意拳大师的侠者风范。
第三部分“处世”,讲述尚云祥弟子韩伯言一半富贵一半飘零的一生。韩伯言是律师,是诸城派古琴家,也是形意派一代宗师,正应了书名《武人琴音》,但他生逢乱世,民国年间军阀混战外族入侵家族凋敝,好不容易新中国建立,却又发生“十年动乱”,几经抄家与批斗,到了晚年不再弹琴也不愿意谈拳,琴意拳理相通,已无知音便无琴声,拳亦然。好在,一生所学在晚年传给了孙子韩瑜,不至于真正消失。
第四部分“应验”,写尚门形意拳第三代传人韩瑜从爷爷亦师父的韩伯言处学习形意拳,在如今这个与民国武行隔着几十年断代的暗淡现代以一己之力矫正多方错愕传承真正形意的故事,并在最后详细记录了尚门形意拳十九式点睛要义。
第五部分“造物”,讲述尚云祥为在喜峰口抗击日军的二十九军传授的刀法,这是一种出自形意刀但更简化更直接的刀法。
这部作品记录了尚门三代传人的传奇经历,但又不仅仅是写几个武术世家的逸闻趣事,有着真正的武人坚守的信念,也就是烟火人间里剥落了浪漫色彩和神话外衣的真实“侠义”精神,还有着对于形成这种精神的文化渊源的深入分析。《武人琴音》通过对形意拳三代传人人格与行事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于儒家文化两千年来在中华民族潜移默化形成的文化人格有着清洗深刻的认识,他关于“儒家文化在权力格局上是底线制约的作用,难得掌握大权”的论述颇具见地。
尚门三代形意大师对于形意拳的尊崇与坚守令人敬佩,在这样一个武行凋敝狭义没落的年代更是叫人叹惋。师父一开始不教高深的东西,并非吝啬,而是要循序渐进顺其自然,比如书中所写“沉肩坠肘”,是高手形态,是一种经过长期常规训练后的结果,在过去如果没有练到这个阶段师父是不会告诉你的,但在当下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将其公之于众说是形意的精要,用它来劝导初学者,就不是练拳而是作病了,练拳要“坐享其成”,而不是“刻意追求”,我想,凡事皆是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