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书游历巴尔干,新奇而有深意
现在的人通过媒介多少对波黑战争、科索沃战争等有所见闻。在同一地区,接二连三地发生战争和冲突,让人感觉那里就是一个多事之地。 至于为什么会这样以及现在怎么样了,也是有好奇心的人想知道的。
被称为80后蕞好游记作家的刘子超,在今年就历经数月,完成了从北向南穿越斯洛文尼亚到希腊的巴尔干地区的旅程。 和当地人接触交谈,敏锐体会和思索这些欧洲南部国家的历史与现实,写成《血与蜜之地:穿越巴尔干的旅程》,分享给喜欢旅行和历史的读者,特别是对巴尔干有兴趣的人。
作者把大量宗教、族群、语言文字的历史资料融入现场,在到访的地方讲述一个个关于战争、民族和国家的故事,呈现既充满伤痛、挣扎又怀有希望的复杂多面。
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里有一句经典台词: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这样的场景在1990年代波黑战争中城市被围困1425天期间多次发生。
这场现化战争史上被围困时间蕞长的过往,使得炮火留下的痕迹至今清晰可见,留给当地人的创伤难以愈合。
在塞尔维亚和科索沃边境之间的桥上,由UN维和部队驻守着,荷枪实弹地严查过往行人车辆。
在那里曾多次爆发塞族和阿尔巴尼亚族的冲突,甚至是触发整个科索沃的致命骚乱。
在希腊的第二大城市萨洛尼卡,游客、难民的涌入持续推高了物价,租住一居室的费用占到平均工资的六成以上。
很多的建筑师、医生和工程师都离开城市,希望改变现状。
让人唏嘘的是,只要潜在的肇事因素还在,未来就会是不确定的。可能是国家内部的,也可能是国家之间的,甚至可能扩大成地区性和全球性的。 而在战争和冲突的环境下,流离失所的人何处为家、哪里是心灵的归宿,可能是更多的人需要思考和找出答案的问题。
作者说自己是用中国的经验看世界。在诸如在贝尔格莱德找寻和参观铁托专列等行为上,确实有着难掩的记忆。
但并没有影响他不带滤镜去思考和表达书中的观点。
整书的视角、深度、文笔、信息量足够独特、丰富和流畅。 每章写一个地方、一段历史,各章之间又有机衔接、形成一体。一气读完十分过瘾,分开阅读也可尽兴。
当作旅行的游记,或者把历史和现实串联起来的叙事来看,可读性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