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太一样的契诃夫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契诃夫这个名字中国读者,哪怕不是读者,多数应该都很熟悉。无论是和“欧·亨利”“莫泊桑”并称的“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还是《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一个文官的死》这些现实主义名篇,甚至小学语文课本上不带作者的《万卡》,应该都耳熟能详。
但吊诡的部分在于,正是这些有些先验的名号似乎为契诃夫塑造了一个过于经典化、高高在上,甚至有些过时和迂腐的形象,虽然真读过其作品的人都会知道,那些心理描写和人物状态,完全没有一点过时感。
所以这本《带小狗的女士》另辟蹊径地收录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倒不失为给读者的一个机会。
最初知道书名同名小说《带小狗的女士》是从电影《朗读者》,没有记住更多信息,只记住了“The Lady with the Dog”,和温斯莱特一个一个指着念“the”的表演。回头看来,这本书对剧情的互文倒是挺妙,那种世俗不容的爱情结合。没有对比英文版同名小说集的书目,只看目前这一本未读引进台湾出版人、译者丘光老师的版本,觉得篇目安排也很妙。
这本小说集选择了七个故事,有长有短,但都是关于爱情的。习惯了契诃夫那些弥漫着灰色色调的小说,这本书意外有着玫瑰的红和藤蔓的绿。这些故事相对浪漫,但阅读的体验同样揪心,整本书看下来我大概有三个感觉,这里简单记录下来:
一,是这些小说依然有着契诃夫典型的,对于人之常情细微又准确的描写。
读过《一个文官的死》的内耗型人格的朋友一定都觉得,那故事写的简直就是自己,虽然比日常生活夸张了些,但对于人性的描摹,实在太准确了。这本书的同名故事《带小狗的女士》里面,就有一处细节描写,特别让人共鸣。第一处是古罗夫这个“经常搞外遇”的中年男子和带小狗的女士安娜·谢尔盖耶夫娜终于发生了肉体关系后,当后者陷入了自觉堕落的恐慌时,前者给自己切了一片房间里的西瓜,“不慌不忙地吃着”。这种悠闲的食欲,简单一个动作就透露出两者心境上的差异,不过契诃夫又说“这样陷入了沉默至少半个小时”,又令人有琢磨的空间。这种似乎凭空出现的物品和情节,却能让读者一下子讲故事和亲身体验以某种方式融合,进而增强阅读感受,厉害。
二,是这些关于爱情的小说基本都由“希望-失望”这层驱动力来调动情节和读者的情绪。
本来在爱情中,所有的故事和悲喜就靠“希望”或“失望”来达成,契诃夫非常准确地拿捏了这两种原动力,又发展出不一样的具体故事。《带小狗的女士》之所以是一则动人的婚外恋故事,就在于它在本来似乎没有波澜且无望的一次出轨后带出了女主人公的失望,又慢慢给予两者一点希望,这几层关系的拉扯,就会让人心动。《某某小姐的故事》更为直接,是在热切的希望后戛然而止的失望,“父亲过世了,我变老了”一句话都无比心痛。《薇罗琪卡》是薇拉单恋的不敢希望而止不住希望,终于在表白后知道自己注定失望而悲伤,奥格涅夫的悲伤,则是知道自己只能让对方失望。《阿里阿德涅》更为复杂,其中的女主人公阿里阿德涅很难说只是贪享物质,她对爱情和自己的人生抱有一种不切实际的希望,这种夸张的索取和消耗,自然容易把身边人吓跑,不过如果把这则故事看成情感中过度索取的隐喻,是不是另有一番味道?
三,是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创新”的契诃夫。
《小玩笑》和《未婚妻》两篇故事即使在这本书里,也有着不一样的气质。巧的是这两篇大概都能表达契诃夫晚期的取向:《小玩笑》的结尾经过改动,而《未婚妻》则是他的最后一篇小说。与其他那些一往情深的故事相比,这两篇小说似乎超越了恋爱中的人,而对爱情本身开始反思。《小玩笑》中的爱情被男主人公变成了一场游戏,然而他自己知道多年后也不知道自己当时的心境和动机究竟为何,其多多少少呈现出的荒诞性让我想到昆德拉《好笑的爱》。而《未婚妻》则可以算是契诃夫的女权之作,他让娜佳摆脱了婚姻、爱情和故乡,而是去追求自己的知识和未来,这是他对“新生活的希望”,而100多年后的今天,这仍然是我们对生活的希望。
不知不觉写了好多,最后说说译本。契诃夫短篇小说集有很多,这一本如上面说的,来自台湾樱桃园文化的丘光老师。我一直觉得,即使是经典作品,也不必拿腔拿调去翻译,语言接近人的生活、接近人平时的思考、接近作者本有的语气,是最佳状态;而这本书在阅读时确实给我这种体验。接下来打算继续阅读这个系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