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干的现实与希望
几年前,看过安吉丽娜·朱莉自编自导的电影《血与蜜之地》,讲述的一对青年情侣丹尼尔和艾拉,感情很好,但因为两人所属的种族之间所发生的激烈冲突,让这对恋人渐行渐远。和艾拉分开之后,丹尼尔追随父亲成为塞尔维亚一名军官。有一天,丹尼尔奉命将两个女人和一个刚刚降生没多久的婴儿从公寓里赶走,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这其中一个女人竟然就是艾拉,而另一个,是艾拉的姐姐莱亚。这次意想不到的重逢,让丹尼尔陷入了信念动摇和内心挣扎的纠葛之中。
电影反映的是波黑战争阴影下的人们生活。最近,读刘子超与电影同名的《血与蜜之地》一书,同样地,这也是一部描绘巴尔干半岛风土人情、宗族人性纠葛的旅行文学作品。与安吉丽娜·朱莉电影直接讲述当地人生活不同的是,这本书是以一个巴尔干半岛外来人者的漫游视角展开叙述的,通过行走的经历,结合当地的历史、宗教、种族渊源,分析当前局势的原因。作者在巴尔干这片充满历史伤痕与宗教种族复杂情感的土地上,勾勒出当地人一幅幅生动而真实的生活画卷,聚焦于他们寻找家园、追寻归属感的动人故事。
人们总是把巴尔干称作欧洲的火药桶,这是因为很少有地方象巴尔干这样,历来都充满着宗教、历史和种族的冲突。
发生于上个世纪末的波海战争就是南斯拉夫族群冲突生化与浮躁化的一个缩影。
1991年末,克罗地亚战火正酣。波黑却出人意料的平静。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却早已心知肚明,悲剧将不可避免。当然,后来当波黑战争打响时,萨拉热窝就陷入了战火。这场战火,与几十年前发生的希特勒纳粹入侵的战争不同。那时候,萨拉热窝面临的一场外来入侵,而波黑战争是内部不同种族的争战。
刘子超在萨拉热窝街头漫步时,提起了曾经的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的那句经典台词:
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看这部电影时的那种感觉。当然,那时我们只是喜欢看战争片,并不知道战争是如何发生,又会给带来什么样的灾难。那部电影表现的是瓦尔特领导游击队抵抗德军侵略的故事。几十年之后,在萨拉热窝街头,依旧能够见到几十年前炮火留下的痕迹。电影中钟表匠牺牲的拍摄地,被称作“狙击手大道”,建筑物的墙面上密布着弹孔。如果说几十年前抵抗德军的入侵,当时的人们同仇敌忾,几十年之后,因为种族纷争所引起的内战,却让人莫名的感慨唏嘘。几十年后,波黑战争的光影虽然已经成为过去,但是,这场现代战争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围城,带给萨拉热窝人的创伤,却久久未能愈合。
刘子超在萨拉热窝遇到过很多经历过围城的人,都不愿意再去谈论当年的细节。因为战争所带来的创伤,以及人们内心的创伤,无法愈合。所以几十年之后,无论是萨拉多这座城市,还是萨拉多人民,依然是伤痕累累。
刘子超的脚步没有停歇。在斯洛文尼亚的一场诗歌沙龙,聚集着对语言充满热爱的诗人们。他们用诗歌为武器,对抗着现实的残酷,用优美的词句重建着心中的家园。这些诗人,用他们的才华与坚持,向世界展示了语言的力量,以及他们的现实生活。
黑山的深夜,则呈现出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景象。少女接线员在繁忙的工作中,为遥远的美国人订比萨,而她自己却从未有机会品尝到这份美食。
在南斯拉夫的旧梦中徘徊的克罗地亚青年,他们拥有修复一切物品的技能,却难以修复自己内心的创伤。这些青年,如同这个国家一样,经历了太多的分裂与动荡,他们的心灵也在这种背景下变得支离破碎。然而,他们依然坚持着,追寻着那份已经逝去的平静与安宁。
在塞尔维亚,刘子超感受到了全球化的浪潮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也见证了塞尔维亚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崛起与变革。而在希腊经济危机下成长的一代,他们则以一种更加激进的方式表达了对现状的不满。他们喊着左翼口号,大声地说:“我们也是巴尔干国家。”他们表达着渴望对自己身份的认同,也呼唤着整个巴尔干地区的希望与光明。
书名:血与蜜之地
作者: 刘子超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出品方: 新经典文化
副标题: 穿越巴尔干的旅程
出版年: 2024-10
页数: 400
丛书: 新经典·刘子超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