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的里雅斯特的旅行:我即将远行
刘子超的旅行文字一如既往的吸引人,仿佛身临其境,跟他一起走过巴尔干的橄榄林、葡萄园,跟着他走进溶洞,走进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普通人的生活。大地上的异乡人很多,大家努力生活着。
我看到序章从的里雅斯特开始已经觉得亲切,这个意大利的地名,陌生又熟悉。我是从《另一片海》里知道的。男主之一恩里克 穆罗伊勒,1909年11月28日出发,自里雅斯特港出发,前往阿根廷。作者克劳迪奥马格里斯生于的里雅斯特,先后在都灵大学和的里雅斯特大学教书。的里雅斯特经常出现在他的书里,他说:的里雅斯特“到底是什么让他回到这个被历史遗忘的城市、旧欧洲的最后一片沙滩呢?”(《音乐课》)他的人物从波兰来到的里雅斯特,“第一次见到大海,看到蔚蓝大海上的落日。从那时起,大海一-亚得里亚海尽头的那个海湾,对于他来说都是日落之处,海洋的寂寞,西方和西方世界,都会让他想起那个日落的场景。他的中欧是由平原、山脉、房屋组成的,”
而刘子超从这一片海出发,走向巴尔干的平原、山脉、和房屋。他笔下的的里雅斯特“这里的冬日并不凛冽,但一整天都很冷。天空阴沉,飘着丝状冬雨,湿漉漉的街道披上了一层光滑的水膜。树木早就脱去了叶子, 光秃秃地立在那里。猛烈的布拉风,从喀斯特高原扑向港口。几只鸥像被撕破的纸片,发出凄厉的叫声。港口外,亚得里亚海如凝重的镜子-波浪前后追逐,披着铅灰色斗篷。 我坐在的里雅斯特一家酒吧的桌边…” 刘子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的里雅斯特出发,从穆贾村出发,一路穿越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黑山、波黑、塞尔维亚、北马其顿和希腊,最终抵达巴尔干半岛的最南端一雅典。 巴尔干是一个充满激情和故事的地方。现代意义上的巴尔干,其实是近两百年才形成的概念。从15世纪到19世纪,巴尔干半岛最普遍的地理称呼是“欧洲的土耳其”或“鲁米利亚”,即奥斯曼帝国征服自原来拜占庭帝国的“罗马”土地。 在成为巴尔干之后,上演着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两次世界大战,冷战,南斯拉夫联盟,以及如今的危机、崩溃、分裂以及重生。 刘子超,以《午夜降临前抵达》《沿着季风的方向》《失落的卫星》声名鹊起,他是不是我们的保罗 索鲁?!行走在自然的地理山川,也行走在文学与历史之间,行走在活生生的人群中间,发出他的叩问: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下,我们何处为家? 《血与蜜之地:穿越巴尔干的旅程》是刘子超最新的旅行文学力作。穿越漫长的阴影,抵达曾经的战场,在血与蜜之地,深切感受人的感受。 巴尔干,太多异乡人之地。新生的国家在诞生。“新生的国家兑是需要古老的事物。” “我们需要护照,才能从房子的一侧,走到另一侧。”莱纳尔登先生开玩笑说。时过境迁,谈起往事时,他想用这种方式来消解当年的困境。 实际上,莱纳尔登先生的父亲(1954年根据边境协议)失去了一半的葡萄园,曾经的橄榄油压榨厂也被划到了南斯拉夫境内,他父亲只能将橄榄运到远在意大利北部省维琴察的工厂。到了1990年代,南斯拉夫解体,斯洛文尼亚独立,但要等到2004年斯洛文尼亚加入欧盟,莱纳尔登先生才把原先属于他家的土地租回来。 莱纳尔登先生眯起眼睛,抬手指向南边斯洛文尼亚的土地。放眼望去,这片高低起伏的丘陵上遍植橄榄树和葡萄藤,到了夏天想必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景象---边境线从中间穿过,分隔两国,但植被到处越界生长。 这样戏剧化的匪夷所思的事情不是亲历如何让人相信? 这就是亲自走过的魅力。看着书中的陌生的地名新奇的故事,真想找时间去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