侦探女王阿婆的一生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我把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无人生还》《尼罗河上的惨案》和《东方快车谋杀案》加入购物车里快五年多了吧,才在今年读了《尼罗河上的惨案》。一直不敢读的原因是胆小。我害怕读这种惊悚类的谋杀。但这大概是我对推理、侦探类小说的一大误解。
于是,今年在读《尼罗河上的惨案》时,简直一发不可收拾,这本书,或者说阿加莎.克里斯蒂打开了我阅读侦探小说的一扇大门,这门里,竟并不是我想象中的惊悚和恐怖。甚至充满了迷人的色彩。那仿佛是一个我们不能沉溺的“现实世界”。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大名可以说是如雷贯耳,早在阅读之前就听很多人提及过,但褒贬不一。很显然,作为一个作家存在的争议越多,她的作品会越受欢迎,这似乎不是一个悖论,而成了一种出版社用来卖书的手段。只是不可否认的一点就是,无论什么样的手段也好、噱头也好,阿加莎在我们很多人的眼中,除了是一个女爵士之外,更是我们所熟知的“侦探女王”。而她的一生究竟是如何的呢?
这本《书写自己故事的女人》详尽的考察了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一生,结合历史发展为读者呈现了一个颇具争议的“新时代”女性的形象,以及所围绕阿加莎所存在的人、事、物的历史轨迹。
阿加莎.克里斯蒂出生于维多利亚晚期一个优渥的家庭中,在她生命的头十年,享受到父母十足的关爱和家庭所带来的便利。只不过,家庭所带来的风光背后自然还有数不清的细碎,而那些细碎,往往才像是真正的大象一步步被组装起来成就了日后的阿加莎.克里斯蒂。
阿加莎的母亲控制欲极强,在维多利亚那个女性应该顾家、作为家庭的道德中心应该是宁静的,但她的母亲能仅凭喜欢一座房子的花园而购置房产。虽不至于是破天荒,但多少有些违背那个时期维多利亚时代女性所处的地位。只不过,作为母亲的卑微或者说她自认的卑微是源自于她的母家,充满精神疾病困扰的母家。
而阿加莎多少承袭了母亲在某种程度上的直觉,因为她在后期也沉迷于购置房产,不过,这在20世纪里,应该算是一种投资吧?不知道国外的情况,至少,一个很会买房产的中国妇女,为家庭或者个人带来的收益不仅仅是可观而已。如果说她是从母亲那里继承了对房产的痴迷,那么在她“失踪”恢复“记忆”后便是展现了继承自父亲的购买消费能力。而母亲以及家人对她的影响,在日后她的创作上,也可窥见。
像所有公众人物一样,阿加莎在最开始也是被出版商定义的一个作者。也像所有的被定位一样,多少会不符合自身的特性。阿加莎的定位显然也只是要被展示的一部分。不过,她的置身事外,即使为自己带来困扰,她似乎也并没有要奋起去澄清什么,反而是淡然处之,更多的将它们变成了故事写出来。
在《脱了臼的世纪》一书中,讲述了维多利亚时代作为中产阶级家庭的顾虑和悲伤。于是,作为维多利亚晚期出生阿加莎自然会被维多利亚时代的习气所“伤”,而这也造就了,或者说促使了她的创作。
因此,如果说艺术来源于生活的话。那么阿加莎的素材就是丰富的引用了她自己的生活。她的生活无疑给了她太多的素材和想象。这在之后也多少给她引来了不必要的麻烦,毕竟她写故事的手法同现实中人物的境遇发展相差无几有时候甚至雷同的不可思议,而这对于现实中的人物来说,多少会产生痛苦和困扰。
如果说在青少年时期失去父亲之后的生活,伴随着财富的流失算是不幸的话,那阿加莎在经历贫穷的社交季却收获一本属于自己的第一本长篇小说就变得是幸运的了。姐姐玛吉写故事为了赚零用钱,而阿加莎却将自己化身成小说中的女主角在享受和期待男女间美好的邂逅。而阿加莎似乎一生都没有很在意金钱,或者说为钱所困。哪怕她后期被税务缠身,也只是交给了信任的经纪人科克而已。她似乎对钱没有概念,但她同时又深知,自己写作换来的报酬可以维持什么。
我们所熟知的,是那个写惯了谋杀和犯罪小说的阿加莎,却好像不甚熟知一个叫玛丽.韦斯特马科特的作家。而这不过是阿加莎不写犯罪小说时的另一个笔名而已。而这些小说比很多读者的想象更像是她的自传。
阅读这本书总会想起《唐顿庄园》,感觉阿加莎很像剧中的大小姐玛丽,只不过,玛丽是在继承庄园和遗产这件事上择偶,而阿加莎是在阶层上择偶,她们相似的地方在于对自己直觉的追求,那种不管不顾的劲头,很不符合那个时代里女性的角色所该有的情绪表达,或者说女性主义价值观。用现在的话说她们是很超前的一类将自己的命运把握在自己手中的女性。但是后期甚至是中年以及老年的阿加莎又很像里面的二小姐伊迪丝,一种很特别的感觉。当然这只是我的感受,阿加莎只能是她自己。一个不要出名却实在太出名,妄想平静生活却又充满争议的女人。
对于战争的深恶痛绝应该不只是经历过战争的人才会有这样的想法,那些在战争中幸存的人,他们经历的是战争中的另一种形态的战争。就像阿加莎一样,她通过做战地护士,寻找到了自己终生的职业,收获了属于自己的友谊,并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在那个虽充满战乱却依然是离经叛道的年代里,她将一个女性的价值慢慢的发掘出来并随着自己的价值而成长。这是对于曾经富家女的阿加莎来说从未想过的。而这些经历,也促使一个内心原本就丰满的女性自然要想开始流露一些不属于女性本身的特质。尤其是那个时期的女性。
阿加莎的药房工作经历给了她后期侦探小说的谋杀一个合理且可行的毒杀计划。而且,她的创作来源于生活很切实,她将自己生活的细节杂糅进她虚构的世界里,却展现的是幽微的人性,这大概是不该属于她所处的阶层所应该表现的人物形象,只不过,像大多数女人,终其一生都在假装自己并不具备的随和、顺从一样,只不过,阿加莎用另一种看似不真实的方式写出了最真实的人性而已。
很显然,阿加莎作为一个为了谋生的作家来说,她不仅是高产的,还是在某个领域尝试成功并转型成功了的,所以,这一部分,她还是具有她作为女性作家的聪慧在的。不过,像作者说的,在某一种程度上,阿加莎拒不承认自己在某种程度上是在为了谋生而写作。但,这一点带来的红利显然是不可否认,甚至是雪中送炭式的。
作者在这部书里深刻细致的剖析了阿加莎的细节,包括生活、经历,婚姻,爱情,友谊等等方面,结合整个时代的大背景,将阿加莎整个人生都细腻生动的描述了出来,使得大众读者在一个侦探作家的基础上更加深了对阿加莎的了解和认识。
也是在这本书里,作者深入到阿加莎创作的幕后,不仅为我们展现了阿加莎创作的源头、过程和结局,还为读者揭示了“阿加莎式诡计”。这也是作者在一开始说的“在这本书中,我想探究为什么阿加莎.克里斯蒂一生都在假装平凡,可事实上,她又总在打破常规”。或者说,在这本书里,跟随作者的笔调我们可以去探寻阿加莎所不被大众认知、或者被时代隐藏的部分,亦或者那部分只是被她自己用惯常的手段伪装起来的部分。
在这本书中,阿加莎消失的十一天被再次搬上桌面,从作者描述的字里行间,我们还是会陷入一种究竟她是不是生病了的谜团。毕竟阿加莎是可能有遗传精神疾病的,她的家族有精神病史,而她又经历了战争,战争带给人们的伤痛无声却根深蒂固,再加上经历母亲去世、丈夫冷漠甚至出轨的婚姻状况,这些都是会导致一个原本就神经敏感的人出现问题的。但前后矛盾的地方就是,如果她真的是失忆,那么住在水疗酒店看到报纸铺天盖地对自己的搜寻的时候,她的放任自流就变得很戏谑,就真的像极了一个在歇斯底里想要去挽救自己丈夫和婚姻的蠢女人了。但显然她不蠢,甚至很聪明。
在我们所熟知的作家身份之外,阿加莎也因为自己的第二任丈夫,而延展出自己的另一个身份:考古学家。虽然不能严格意义的算作是考古学家,但她在支持丈夫的考古事业上除了提供了大量的资金之外,也提供了团队成员中所需要的情绪价值。而尼姆鲁德也成了阿加莎写作之地的一处遗迹。
从作者对阿加莎两段婚姻的描述,我们不难看出阿加莎在婚姻中对待婚姻的态度,只不过,她似乎更擅长于隐藏情感或者说隐蔽自己。但很显然,她在经历了阿奇的背叛之后,对于马克斯她付出的更多了,甚至一直在给予她所能给予的对于他的帮助,不惜让自己成为他考古事业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合作伙伴。
而阿加莎另一个不被认可却又不得不提及的身份就是:剧作家。但她在舞台上的成功却是道阻且长的,她七岁时最喜欢“读剧本”,四十岁她的作品被搬上舞台,而直到六十岁,她的剧作家生涯规划才真正开始。
阿加莎的一生也犹如她的剧作家生涯,看似很辉煌瞩目,却有着属于自己漫长的孤独和和解。可她又看起来很快乐,使得别人误解她所羞于承认的疾病。她是一个矛盾的对立体,她孤傲的独立于她的读者之外,无人能识,可是她又能在她的读者中掀起一阵阵波澜,惊骇世人。只不过,一切都无法阻挡,她成为至今为止当之无愧的侦探女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