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怕,人本来注定孤独
这本书的名字乍看像是一本悲观的散文,实际上这是一本英国诗人济慈和美国小说家菲茨杰拉德的双人传记。
或者说,这是一本对济慈和菲茨杰拉德的比较赏读。
美丽的事物永远令人愉悦——济慈
1795年10月31日,英国伦敦的一个普通家庭迎来了一个小男孩,他叫约翰·济慈。
济慈的童年是不幸的,在他还很年幼时,就接连遭遇了沉重的打击。先是1804年,他的父亲托马斯·济慈因意外落马重伤去世。仅仅两个月后,母亲也改嫁他人。
然而,命运似乎并没有放过他,1810年,母亲又因肺结核离世,从此,济慈和弟弟妹妹们只能由外祖母照顾。尽管生活充满苦难,但济慈在学校里找到了一丝慰藉。他在恩菲尔德学校读书时,受校长之子查尔斯·考登·克拉克的影响,接触到了莎士比亚、斯宾塞等伟大作家和诗人的作品,这为他打开了文学的大门。
济慈对文学的热爱愈发强烈,甚至在1811年,他从学校退学成为一名医师学徒后,仍利用闲暇时间不断学习和阅读。1814年,济慈接触到了斯宾塞的《仙后》,深受启发,开始了自己的诗歌创作。
1816年,他在友人的介绍下结识了作家李·亨特,并通过他认识了雪莱等其他作家。这一年,他在《探究者》上发表了自己的第一首诗作《哦,孤独!》,正式迈入了文坛。
哦,孤独! 假若我和你必需同住, 可别在这层叠的一片灰色建筑里, 让我们爬上山, 到大自然的观测台去, 从那里--山谷、晶亮的河,锦簇的草坡看来只是一柞; 让我守着你在枝叶荫蔽下, 看跳纵的鹿糜把指顶花蛊里的蜜蜂惊吓。 不过, 虽然我喜欢和你赏玩这些景色, 我的心灵更乐于和纯洁的心灵(她的言语是优美情思的表象)亲切会谈; 因为我相信, 人的至高的乐趣是一对心灵避入你的港湾。
此后,济慈的创作才华如同泉水般涌出。1818年,他的长诗《恩底弥翁》问世,虽然这部作品遭到了评论家的抨击,但济慈没有气馁。同年,他还游历了苏格兰,访问了彭斯的故居与坟墓,并写下了相关的诗歌。
1819年,济慈更是迎来了创作的高峰期,写下了《夜莺颂》《秋颂》等多篇经典诗歌。然而,命运再次跟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从1820年起,济慈被确诊患了肺结核,病情迅速恶化。尽管如此,他依然坚持创作,直到1820年9月,他不得不停笔,前往意大利养病。
最终,在1821年2月23日,年仅25岁的济慈在意大利罗马因肺结核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临终前,他留下了“这里安息的人,他的名字写在水上。”( Hereliesonewhosenamewaswritinwater也被译作“此地长眠者,声名水上书”)的墓志铭。
济慈仿佛早已看透了自己在世间的声名如同水上的文字,虽会泛起涟漪,但终将消逝。
当一个人痛苦的时候才会变得才华横溢——菲茨杰拉德
济慈去世后75年,1896年9月24日,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出生在美国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的一个小商人家庭。
他的家庭曾经有过辉煌,但到他父母这一代已家道衰落。尽管如此,菲茨杰拉德从小就被以美国贵族的方式培养长大,这让他心中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913年,他靠亲戚的资助进入了普林斯顿大学,但他在学业上并不顺利。在大学里,他原本想在运动方面崭露头角,但由于身体不够强壮而不得不放弃。之后,他把精力都放在了社会活动上,无心学业,常常缺课考试不及格。
1915年,当他写的喜剧《邪恶之眼》在全美巡演时,他却因为学业成绩不及格而被禁止随团参演,并且失去了担任学校三角剧社社长的资格,随后也放弃了学业。
1917年,菲茨杰拉德自愿参军,不过幸运的是还没来得及被派往欧洲战场,战争就结束了。在军队期间,他遇到了泽尔达,并且与她相恋。为了赢得泽尔达的芳心,菲茨杰拉德在1920年重写并出版了他的第一本小说《人间天堂》,这本小说反映了他在普林斯顿大学就读时的时光,让他一举成名。同年,他和泽尔达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婚后,菲茨杰拉德夫妇的生活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样美好。泽尔达从小养尊处优,婚后变得更加奢侈、挥霍无度。为了维持生计,菲茨杰拉德不得不加快写作的速度,这也导致了一些作品质量的下降。
1925年,他创作的《了不起的盖茨比》虽然奠定了他在美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但在当时这部小说反响平平,这让他备受打击。同年,泽尔达因高强度舞蹈训练而患上精神分裂症,昂贵的治疗费用、女儿的学费和生活费用让菲茨杰拉德的经济压力剧增。
为了生活,菲茨杰拉德不得不去好莱坞写剧本来维持生计。现实的失败和生活的负担让他开始酗酒,精神也一度处于崩溃边缘。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写作,1934年,他创作出了最后一部重要的作品《夜色温柔》。
1940年12月21日,菲茨杰拉德因酗酒引起的心脏病突发,在洛杉矶的格拉姆公寓去世,年仅44岁。
他的一生就像他笔下的人物一样,充满了迷茫、挣扎和悲剧。
用写作与阅读对抗孤独
济慈,作为浪漫主义诗人的典范,以其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笔触,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菲茨杰拉德,这位浪漫主义小说家的典范,用文字勾勒出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沉醉的故事世界。
两人的人生充满巧合:济慈26岁因肺结核离世,菲茨杰拉德44岁因心脏病发作去世;情感都坎坷,济慈爱情受阻,菲茨杰拉德感情复杂且妻子有精神疾病;都受健康问题困扰,济慈患肺结核,菲茨杰拉德嗜酒。
生命的最后几年里,济慈深陷在对芳妮•布劳恩的未竟之爱中,他为她写下了最著名的十四行诗《明亮的星》。
而菲茨杰拉德的写作则深陷在对吉尼芙拉•金不可能的爱中。《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费伊就是以她原型。
在文学品味上,两人都不断地回到过去:济慈回到中世纪的浪漫主义,回到他喜爱的英国诗歌(弥尔顿、莎士比亚);菲茨杰拉德则是回到济慈。
仿佛命运的安排,让他们的人生轨迹平行却又交织在一起。两个人都是浪漫的,都是唯美的,都是追求一生,却又始终孤独的。
这种孤独感在《我可以近乎孤独地度过一生》中,如影随形,贯穿始终。
人类的精神与肉体在孤独中相互交织,呈现出复杂的关系。
肉体的孤独或许可以忍受,但精神上的孤独却如影随形。哪怕在孤独中不断探索,试图寻找一丝温暖和慰藉,却发现孤独始终无处不在,徒劳感叹生命的无奈与脆弱。
好在,写作和阅读成为济慈和菲茨杰拉德的精神支柱,让他们在孤独中找到了慰藉。
济慈用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笔触,将自己的孤独与痛苦融入诗歌之中,创造出了一个个令人陶醉的文学世界。
菲茨杰拉德则用文字勾勒出了一个又一个充满魅力的故事,让读者在其中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和美好。他们在文学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和意义,也为读者提供了对抗孤独与绝望的力量。
正如乔纳森・贝特在书中所表达的那样,写作和阅读是支撑他们对抗孤独与绝望的良药,也是我在阅读这本书时,感悟人生、寻找力量的重要途径。
这本书以孤独为主题,深刻地触动了读者的内心。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经历孤独的时刻。无论是身处异乡的游子,还是在人群中感到孤独的个体,都能从这本书中找到精神共鸣。
书中所描绘的济慈和菲茨杰拉德两位天才的孤独,不仅仅是个人的情感体验,更是人类共同的命运。他们在孤独中挣扎、思考、创作,在孤独中与自己对话,反思自己的人生,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
这本书并非仅仅是对孤独的描绘,更是在孤独中寻找力量。孤独是人生的一部分,既然无法逃避,就不如去面对它正视它。就如同济慈所言:
哦,孤独! 假若我和你必需同住, 可别在这层叠的一片灰色建筑里, 让我们爬上山, 到大自然的观测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