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写的科普书,很有帮助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看完这本书以后,朋友们聚会。我就讲了一些阅读心得。
首先,它讲的儿童期的三阶段,6-11岁是情绪平稳期,也是父母和孩子的蜜月期。因此到了情绪非常不稳定的青春期后,父母会受不了。讲的太好了!孩子会翻脸不认人。朋友们戏称,好似遇到渣男。
其次,这是孩子打造个人品牌的时期。他必须与父母分离,才能完成这一目标。因此,他一般不会接受任何父母给予的建议。
再次,孩子如果愿意和你聊聊他的生活和苦恼,只要给予同情就可以了。别在表达同情不充分的情况下,直接开始建议。他不想听的。原因如上条。
最后,千万不要得罪小孩。他很记仇。如果需要,应该反思自己,诚恳道歉。书中有很好的道歉步骤详述。
作为学者,我很享受这本书的写作风格。清晰、不偏激,观点大多有研究支撑。我也蛮好奇其他父母如果本人不熟悉学术写作,会不会和我一样欣赏这种写作方式。
当然,书中还有很多具体的案例故事巧妙穿插,让人容易理解相关原理。印象深刻的有两个故事。一个是天才运动员父亲的孩子,因为要打造个人品牌,虽然也喜欢运动,但是不想接受任何父亲的指导。
另一个是作者本人的。孩子申请大学期间,她也焦虑。一天忽然想起女儿的个人陈述里可能少了一个重要内容,就开始编辑短信给正在打工的孩子。她说,奇迹般的,在发送内容的哪一刻,她停了下来。意识到,除了缓解自己的焦虑,这个短信对孩子毫无帮助,还会让孩子不开心。这个反思太棒了,值得借鉴学习。
她接着说,当然,她的两个女儿会证明,在养育过程中,她并不是时时刻刻都能以理想的方式控制住自己的---这个补充显示出作者的超高情商。她不想让读者有压力。因此告诉读者,作为知名心理学家,她也会犯错。会心一笑。
© 本文版权归作者 Daisy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