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随想
纳博科夫风格真是与陀完全不同,甚至可以说,是截然相反。但纳博科夫的“精巧”,私以为是可模仿的,需要的是“精雕细琢”,而陀这种“歇斯底里”的写法要模仿好却难。关于这一类问题,个人非常同意之前转发过的一篇关于《防守》的书评中所陈述的观点。
说回本书,读至一半时,作为读者,本都还有些小小的“自以为是”,因为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的观点实在与笔者有不少相似,笔者作为读者相信,他的确没法承受这份重压,而所有的惊惶,包括(他眼中)彼得罗维奇对他的发难,皆是心魔所致。但令人意料不到的地方在于,拉斯科尔尼科夫,他这份惊惶,竟出卖了他那么多!彼得罗维奇当真把他彻底看穿了,且真真是看了个透彻!心存侥幸、自以为是,笔者和拉斯科尔尼科夫当真是一齐挨了来自波尔菲利的这一记耳光。
还有斯维德利盖洛夫,他“非常非常喜欢听”,这个描述有趣极了,这个情节也有趣极了。我当真觉得他说得一点没错,他和拉斯科尔尼科夫是谈得来的。拉斯科尔尼科夫只是由于杜尼雅的缘故,关于斯维德利盖洛夫的问题思虑太多,太固执了(当然对于他来说,这的确是要严加防范万万松懈不得的)。对于其他的小说,往往到了这里,我就要喜爱这个角色直到结束了。但陀思妥耶夫斯基偏要出人意料:这家伙竟搭马车引开拉斯科尔尼科夫,拉着杜尼雅跑回公寓里去了!拉斯科尔尼科夫先前的所料丝毫不差!这份狡猾,其实说来也简单,可我久没在书中遇见过。心情紧张起来,快速读完三四页,我心叫到:杜尼雅!我忍不住直接翻过几页直接看到接近小节末,她打不开门,我心想:这无耻的混蛋啊,他要做什么了!
再次得闲翻开书是几小时之后,认真地读完了那一节。他其实也没做什么。他挨了一枪。我这可怜的读者又一次被陀氏牵着鼻子走了。对于斯维德利盖洛夫,陀是给了他足够的关怀的:他明确了自己的爱慕,也收到了确凿的拒绝。我完全想象得出那个又湿又冷的暴雨夜。他那么干脆地去了美洲,完全遵从自己心意地结束了这潇洒、龌龊的一生。我想我还是喜欢他的,当然这不是一种肯定。此外,私以为斯维德利盖洛夫的死安排在这个位置也是讨巧的,拉斯科尔尼科夫的挣扎,大家已经看得够了。就让处境、性格完全不同的斯维德利盖洛夫来一段表演,让大家来看看他也是有心的!然后,我们的主人公也该走上最后一段路了。
最后,关于尾声,“爱情的救赎”,听起来是俗套的,也有读者对此表示不满。认为轻飘飘。但个人读完全书后,认为这“救赎的方式”其实是远好于个人的原本预期的。它毫不突兀。拉斯科尔尼科夫终于看清自己的感情了,往后就换一种信念生活吧!换成这样能心安理得地拥抱索尼雅的信念,换成这样能心安理得地度过时光的信念。以后多的是考验。就这样故事结束。我感到幸福,也感到悲伤,而比这两者都多的是表达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