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可以是一种选择,一种与自我对话的方式
济慈与菲茨杰拉德,分别代表了浪漫主义诗歌与小说的巅峰,两人虽跨越不同的世纪,但人生和创作轨迹却惊人相似,譬如,过早地告别了这个世界,一生与酒精和疾病抗争,对初恋情人的难以忘怀始终伴随着他们。更为巧合的是,他们都以一种近乎孤独的姿态进行写作。乔纳森·贝特在其传记作品《我可以近乎孤独地度过一生》中,别出心裁地以双人传记的形式,讲述了这两位文学巨匠的非凡的“平行人生”。
济慈与菲茨杰拉德,生于不同时代,但有着让人难以置信的心灵共鸣,他们不约而同地在浪漫主义文学领域留下了深刻印记。
济慈是19世纪初期英国的杰出浪漫派诗人。他的生命虽然短暂,却依然璀璨。年轻的济慈非常钟爱维吉尔,14岁时,他便将维吉尔的拉丁语长诗《艾涅阿斯纪》翻译成英语。1815年,济慈考入伦敦大学国王学院,但不久便放弃了从医的志愿,转而专心于诗歌创作。
1818年至1820年间,他先后创作了《伊莎贝拉》《圣艾格尼丝之夜》《海壁朗》《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等不朽的诗歌作品。然而,此时的济慈,健康状况却日益恶化,1821年,他因肺结核病逝于意大利罗马,年仅25岁,文坛痛失了一位天才诗人。
而菲茨杰拉德,则是20世纪美国文学的重要人物,被誉为“爵士时代”的发言人。1917年入伍后,他并未出国打仗,而是终日忙于军训。退伍后,他坚持业余写作,并于1920年出版了长篇小说《人间天堂》,从此一举成名。
菲茨杰拉德的创作,充满波折。他与妻子泽尔达的爱情故事,他们共同经历的奢华与痛苦,都成为了他作品的重要素材。1925年,《了不起的盖茨比》问世,奠定了他在现代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泽尔达的精神崩溃和家庭经济状况的恶化,菲茨杰拉德的生活陷入了困境。他不得不在好莱坞担任编剧,以赚取稿费维持生计。尽管如此,他依然坚持写作,直至1940年因心脏病过世,年仅44岁。
济慈与菲茨杰拉德,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和国度,但他们的创作故事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都经历了孤独、痛苦和挫折。或许正是对文学的执着,让济慈与菲茨杰拉德跨越了时空界限,产生了心灵共鸣。
在作者笔下,济慈与菲茨杰拉德的创作和人生被巧妙地交织在一起,通过一系列精心挑选的轶事、关键时刻和生动场景,得以同时窥见他们生活的本质。无论是济慈在病榻上坚持创作,用诗歌表达对于生命的思考,还是菲茨杰拉德在灯火阑珊的夜晚,用文字勾勒出那个纸醉金迷却又梦想破灭的时代,都可以感受他们内心深处的孤独。
正如济慈的诗歌所表达的那样,“孤独可以是一种选择,一种与自我对话的方式。”当我们无法改变生活中的一些事时,接纳并学会共处,或许能过得更轻松一些。而济慈与菲茨杰拉德的故事,正是对我们这一启示的最好诠释。
书名:我可以近乎孤独地度过一生
作者: [英] 乔纳森·贝特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出品方: 后浪 / 后浪文学
原作名: Bright Star, Green Light : The Beautiful and Damned Lives of John Keats and F. Scott Fitzgerald
译者: 孙峰
出版年: 2024-11
页数: 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