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上想象的翅膀,大胆的去造梦吧

2011年,一部温暖人心的科幻电影《雨果》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在剧中,12岁的雨果·卡布里特在机缘巧合下,结识了魔术大师兼科幻电影制作的始祖乔治·梅里爱。两个年龄迥异却同时对机械和魔术感兴趣的人之间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描绘了一个20世纪30年代的巴黎充满奇幻色彩的动人故事。

《造梦的雨果》是这部电影的原著小说,作者是美国著名作家布莱恩·塞兹尼克,本书一经出版便斩获了美国凯迪克金奖和美国鹅毛笔奖。这是一本以儿童为主人公的非儿童读物,运用了文字和图像双重叙事的方式,将少年雨果的故事娓娓道来。在书中有超过三百页的连续插画,用类似电影镜头般推进手法,让读者身临其境的感受到故事的发展。

雨果在车站里为二十七座时钟上发条,他躲藏在墙壁和大钟后面,靠偷窃食物维生。然而,雨果内心之中一直有一个秘密,或者说是他在这座车站里坚持下去的动力。他有一个坏掉了的机器人,而这个机器人身上寄托着雨果对亡父的思念,修好它成为雨果的动力,他期望用这种方式找到父亲留给他的温暖。



雨果的父亲是一名钟表匠,这个机器人是他在博物馆中发现的,他曾经告诉雨果想要修复它,却不曾想未能成行,雨果的父亲便死在一场火灾中,年仅十二岁的雨果只能研究着父亲留下来的笔记去修复机器人。
在寻找机器人零件的过程中,雨果偷走了玩具铺老板乔治的一些发条玩具,被乔治抓住,并夺走了雨果父亲留给他的笔记本。索要无果后,雨果与乔治的教女伊莎贝拉相识,二人从互不信任再到互相坦白,最终成为了好朋友。同时,雨果也从他人口中得知了乔治的真实身份,原来,乔治便是那个声名在外的电影导演,曾经创作出许多经典的作品。雨果尝试修复的机器人,也是来自于乔治之手,他在成为电影导演前是一名魔术师。



随着乔治解开心结,他尘封多年的作品也重见天日。本书的前半部分是少年雨果的冒险和追梦之旅,后半部分则通过乔治·梅里爱致敬了电影艺术,在插画中出现了许多电影的片段,代表了一代又一代的电影工作者努力“造梦”的过程。

文字与图像的结合,并没有任何突兀的感觉,反而令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雨果和乔治的故事,我们看到了电影的过去,也看到了电影工作者的薪火相传。艺术永远不会死亡,努力插上想象的翅膀,大胆的去造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