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泽尔达的遭遇,还是让菲茨杰拉德孤独吧!
“狂热者,你的价值将在这里得到珍爱 你的名字将永远与他在一起,且被膜拜。” 我一直以为,英国诗人济慈的疯狂膜拜者非丹 西蒙斯莫属,就是以《海伯利安》横扫全球科幻奖项的美国人丹 西蒙斯,他将他的设想发生地设在海伯利安,七位朝圣者去朝圣,其中还有人带有济慈的基因。不仅书名取自济慈,书中随处可见济慈的元素。边读边佩服他作为迷弟的执着。 今天读到后浪的《我可以近乎孤独地度过一生》 ,才知道,济慈的头号迷弟另有其人:弗 斯科特 菲茨杰拉德 ,《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夜色温柔》的菲茨杰拉德,一个是浪漫主义诗人的典范,一个是浪漫主义小说家的典范。 菲茨杰拉德对济慈的膜拜不象丹 西蒙斯那样粗暴直白,他对济慈的膜拜除了读他推荐他,还表现在文学品味上,他不断地回到过去,回到济慈,济慈激发了他的想象力。他们的人生也惊人的相似,虽然一个生活在19世纪,一个在20世纪。他们都是在一场漫长而毁灭性的战争之后成为作家,他们都生活在自由和实验的时代,都因金融危机戛然而止,济慈为伦敦剧院撰写剧本,菲茨杰拉德为好莱坞改编电影脚本,他们生前都陷入未竟之爱,他们都英年早逝,都罹患肺结核。他们的人生似时空不同的“平行人生”。 《我可以近乎孤独地度过一生》不是寻常的文学传记,也不同于以往的文学评论。 作者乔纳森 贝特在选修关于浪漫主义诗人的课程后对“约翰 济慈”很感兴趣,济慈在贫病交加中依然相信“莎士比亚对我们来说已经足够了”,是莎士比亚影响了济慈,那济慈又影响了谁?他在搬去美国后重新阅读了菲茨杰拉德,意识到他那济慈式的想象力多么深刻。因此本书是一本从菲茨杰拉德的角度来解读济慈的书,也是一本用济慈的方式来解读菲茨杰拉德的书。 “我宁愿过一种感觉的生活,而不要过思想的生活。”他们都是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人,对美充满热情,对自己继承的文化传统极为敏感。 P274页:就在去世前几个月,斯科特·菲茨杰拉德在给女儿斯科蒂的信中写道: “《希腊古瓮颂》美得令人室息,每一个音节都像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音符一样不可成缺,或者它只是你无法理解的东西。它之所以如此美,是因为一位非凡的天才在历史的那一时刻停下脚步,触摸了它。我想我已经读过上百遍了。大约在第十遍的时候,我开始明白它是关于什么的,并领会了其中的旋律和精妙的内在机制。《夜莺颂》也是如此,我每次读完它都会热泪盈眶。”
之前大略读到菲茨杰拉德和泽尔达的故事,印象里泽尔达与黛西重叠,华美虚荣又酗酒分裂,但如今读来,她是被菲茨杰拉德耽误了吧,菲茨杰拉德利用了她物化了她,也没有好好待她,那频繁的绯闻艳遇一点也不内疚,读过这本书,很想对菲茨杰拉德说:你还是孤独吧。别害泽尔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