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些道理,出离你的认知之外
读了熊培云的《慈悲与玫瑰》,才知道自己看的书真少,对现实的理性思考太浅。
王小波有一本书叫《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熊培云则是一个特立独行的思考者。个人觉得,两位作者都以对社会的深刻思考而赢得了读者的尊重。
就本书作者而言,他不受传统观点束缚,不被社会观念绑架,不为世俗社情左右,凭着自己的价值观念进行判断。
因为有些观点过于离经叛道,所以不被一般民众接纳。这对他来说,无非是他有思考的自由,读者有批评的自由,两者虽有交集,但并不互相妨碍。
在《慈悲与玫瑰》这本书中,作者汇集了平日里的所思所想,集腋成裘,形成了这部言论集子。
开篇的新版序言——《无意义的生命与有意义的人生》,以及初版自序——《唯有你与自己共度一生》,足以看出作者对生命的思考角度与深度。
正文的四个篇章——“时间与命运”“不完整的慈悲”“大地上的玫瑰”以及“明日的世界”——集中袒露了作者的内心世界。他对一件事、一种现象、一个人物的态度,都浓缩在精辟独到的言语之中。
有的观点可能你并不认同,比如作者对鲁迅的评价,肯定其文学作品,对他逻辑水平、对国民性的批评却持否定态度。这种评价既重要也不重要,说重要,可能作者的态度影响了国人对鲁迅的普遍印象;说不重要,其实作者也只是表达了他个人的观点,你也可以像他批评鲁迅一样,拥有批评他的权利。
有的观点可能会让你心生疑惑,比如作者在文中对拒绝服Y的“凭良心办事的反对者”持欣赏态度,认为“尽管不合时宜,但我认为他们是一群可爱并值得尊敬的人——为了内心的信仰,我不必跟着时代走,也不必跟着国家走。别人为保卫国家而战,我为保卫自己而战”。问题的关键是,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如果没有安身立命之地,何以保卫自己?!
有的观点可能会让你觉得匪夷所思,比如在20世纪初老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靠借高利贷续命的时代,他似乎觉得改良地里的种子、增加粮食产量比改造农民的头脑,鼓动他们对地主进行斗争更重要。难道粮食产量高了可以轻松还贷从而生活过得更好些?地主的贪婪与私心允许这种情形出现吗?
当然,更多的观点会让你感同身受,比如看到小饭馆老板娘仅仅因为儿子私自拿了家里两块钱买笔就被罚跪、并痛加训斥打骂,作者甚至忍不住要过去劝几句,并产生了“也正是这散布于大街小巷的日复一日的侮辱、损害与暴力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国家与社会的未来”的忧思。
所以,阅读本书,你会看到平时传统媒体上看不到的言论与思考。有的与你的传统观念相左,有的比你平时所想深刻。不管对错,我觉得,除去观点价值或方向不同,更重要的在于思考的主动。
作者把“自己”、把“个人”看得很重,对“慈悲”与“玫瑰”的理解超出常人。这是我们每一个读者应该学习并实践的地方。作者博览群书,还看过不少影片,他对社会的认识总能保持独一份的清醒。
一个被传统观点长期教育的人,阅读本书要慎重。从现实生活点滴引入增强了阅读体验,但作者的独特观点时不时地会激起你反驳的欲望,不过请保持淡定,作者只是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至于事实究竟怎样,还需你结合现实深度思考、理性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