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不存在》——追星 偶像塌房 大反转 重启人生意义……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一)一本超想安利给你的书
孟岩的播客断更几个月后,带着一本他极力推荐的书,更新了。
安利一本书很难,但孟岩做到了,而我也想试试。
这本《鱼不存在》2022年9月出版,很小众,豆瓣上读者打分很少,得到听书里没有,网上解读也不多。

本书从作者的视角,挖掘斯坦福校长大卫的一生。但它不是传记,更不是颂扬这位名人的伟绩。
前半本,看似在讲大卫凭借坚毅人生逆袭,为斯坦福大学首任校长。如果不是被极力推荐,我可能看一半就跑了。这本书最精彩的部分在后面。
作者露露从小被科学家父亲灌输”虚无主义“,希望从大卫的故事中探寻人生坚持的动力,却意外发现,这位自己青年时期的人生偶像的另一面。步步祛魅,最终找到自己的答案。
这个故事像是一个迷妹追逐偶像,从好奇到敬佩,目睹偶像沾上污点,再到发现更多黑暗秘密,最后理解和重启。每个人都能从这本书里获得点什么。

全书10万字不到,通透淋漓。翻开这本书,三个小时,你定不虚此行。
同所有传播这本书的其他人一样,我想说,如果你没能种草,那一定是我的锅;如果你也因此而喜欢,那是作者的功劳。
(二)用一根缝衣针与混乱对抗的男人
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在封闭系统中,所有自发过程都会导致熵增,越来越混乱。 ” 任何一个聪明人都不会妄图挑战自然规律,对吗?可有人偏不。
1906年旧金山地震,面对几百个破碎的罐子,标本散落一地。当毕生心血在脚边分崩离析时,55岁的大卫拿起一根缝衣针,捡起地上尚能辨认的鱼,针从鱼头穿过,铭牌被直接缝到鱼身上。
地震冲击过的世界混乱无序,大卫徒手缝缝补补,靠一根针重建秩序。

多年后,当二十岁出头的露露·米勒——本书作者,一名科学记者,第一次听说分类学家大卫与混乱搏斗的事迹时,认为此人是个傻子。
而当她逐渐年长,也被混乱找过麻烦,生活得一团糟时,再次想起大卫的事迹——到底是什么让他在绝望中坚持走下去的?
露露的爸爸是一名生化科学家。他对女儿说,混乱是这个世界的统治者,它的眼中根本没有人类,人类的梦想和目标以及高尚的行为,都不值一提。不管你觉得自己多么与众不同,实际上你和一只蚂蚁没什么区别。

当时7岁的露露无法描述心中的凉意,“那这一切又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还要上学?为什么还要上手工课?”
爸爸书桌上挂着一句话:“由此观之,生命如此壮丽恢弘。”彷佛一句斥责:世间有世间壮丽恢弘之物,如果你无法发现,那是你的问题。
露露和姐姐在学校的状况都不尽如人意。“你无关紧要”这句话常常把露露带入另一个方向。16岁那年,她在家中吞下一把安眠药,被送到医院洗胃。
多年后的一天,绝望的露露突然狂热地想要知道那个答案,她在谷歌搜索框里打出大卫·斯塔尔·乔丹这个名字,搜寻他的著作和回忆录,抽丝剥茧,一切由此展开。
(三)追星少女的探索之路
他有荣耀加身的一生。
22岁大卫从康奈尔大学毕业,加入博物学家阿加西的夏令营,而后进入印第安纳州大学任教,结婚生子。年仅34岁成为印第安纳州大学校长,40岁时各类科学勋章加身,被斯坦福夫妇邀请出任斯坦福大学创校校长。大卫这一生发现的鱼类数量之惊人,达到了当时人类已知鱼类的近五分之一。
他有被重创的一生。
童年时的大卫是个奇怪的孩子,喜欢观察星星,画地图,收集不起眼角落里的花朵。他在同学中不受欢迎。从童年的不合群,收集癖,到后来走上分类学家之路。
32岁那年,闪电引发实验室着火,烧掉大部分标本。大火两年后妻子苏珊去世。在他不断收集鱼类期间,他的孩子、紧密的事业伙伴及好友、以及跟随多年的学生陆续因意外去世。55岁那年的大地震更是直接摧毁他的全部研究成果。
你不妨想象一下,假如你积累30年的作品,或者任何珍贵的东西,毁于一旦,躺在你的脚边,你会怎么办?
没有迟疑,大卫选择了就地缝补!
除了“肃然起敬”勉强能用以表达对这种勇气的赞叹之外,很难再有什么语言来形容这种令人震撼的力量。面对外界无序的混乱,大卫在绝望中展示出强悍的坚毅力,用自己持之以恒的力量对抗宇宙的暴击。
这样一位传奇人物,他绝处逢生的勇气到底从何而来?究竟是什么支撑人在黑暗中坚持?如何在毫无希望的世界里拥有希望?
露露找到一本名叫《绝望的哲学》(The Philosophy of Despair)的小册子。大卫在书中坦承,科学世界观的问题在于,当你用它来探寻生活的意义时,它只会告诉你一件事:徒劳无功。
宇宙充满混乱与随机性。你试图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但它只会让你空手而归。

这像极了爸爸书桌前那句话:世上有壮丽恢宏之物,如果你看不到,那是你自己的问题。
大卫和科学家爸爸一样,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承认自己的无足轻重,并且怀抱着这种谦卑的认知生活下去。
看到这里,你一定和当时的我一样,以为这是一个逆袭人生的成功学故事,谦卑地鼓励人们不论遇到绝境都要坚持下去。那么你同当时的我一样,低估了这本书,也低估了作者。
(四)人生偶像沾上污点
从对大卫好奇到崇拜,露露在探索大卫人生故事中,愈发挖掘出人性中坚毅力的光辉,直到简·斯坦福的意外死亡。
(PS:关于大卫异于常人的坚毅,书中有篇幅引用心理学解释,在绝境中保持坚毅是逆反人性的,只有通过”自欺“才能做到,即当发生不幸时,自我欺骗地相信事情发生有利于自己,自欺在现代心理学中被美化为“积极错觉”)。
斯坦福先生去世后,所有事务都交给其夫人简·斯坦福。她对大卫的鱼类研究本就不满,于是在大卫身边安置一名眼线,这位眼线揭露了大卫包庇下属的丑闻。简·斯坦福给校董会写信提议换掉大卫。
大卫有麻烦了。
没想到的是,不久后,简·斯坦福在夏威夷度假时意外死亡。医生在她胃里检测到毒药士的宁。事发后,大卫携医生来到现场。一通收集证据后,坚定地认为简·斯坦福并非死于毒杀,而是吃下过量姜饼导致的心绞痛。
简·斯坦福死了,大卫没有被换掉,宇宙这次帮了大卫一把。
但随之而来的是关于简·斯坦福死因的争论,一直围绕着大卫。
露露也困惑了,难道对权力的追逐,真的可以让这位崇高的人对一位女士痛下杀手吗?
她扎进更多材料和报道中寻找蛛丝马迹,采访相关领域的医生和研究人员。直到几个月后,露露发现了让人后背一凉的细节。
当时她在读大卫的捕鱼手记,里面记录了如何对付那些钻进石缝中的鱼,答案是用毒药——士的宁。
虽然这可能只是露露的揣测,但那一刻,偶像的形象逐渐塌房……
(五)把loser们送进绝育手术台
大卫开除了简·斯坦福安插的那位眼线。校董会对大卫行为不满,逐渐架空大卫的权力,他变为名誉校长,不再拥有实权。
之后大卫有了更多时间四处游走。在一次阿尔卑斯山区走访中,他遇到一个村庄,村民是各种生理或心理缺陷的人们,他们得到教会的帮助,在此生活。
此情此景令人感到其乐融融,而大卫却十分担忧。
他认为劣等族群将使人类面临“退化”风险,这也是其导师阿加西提出的观点。大卫认为认为慈善不应助长“不合格者”的存活。对,这些人被称之为“不合格者 ” ,loser。
早年间,大卫就曾在学校里设置优生学课程。后来他在全国巡回演讲,宣扬优生学,提议应禁止“不合格者”生育,避免繁衍出更多的白痴,减少犯罪。那些“不合格者”应当被切除生殖器官!

大卫积极推动强制优生绝育进入法案。
当荒谬照进现实,历史像是儿戏。1907年,优生绝育在印第安纳州合法化。两年后,加州法案也通过了。后来这一法案还被一个德国人所效仿,他的名字叫希特勒。
大卫坚定地认为要保护人类种族的优等性,必须去除低等人群。他所鼓吹的优生学理论,所推动的优生绝育合法化,6万多人在司法鉴定下,被贴上“不合格者”标签,被强制绝育。
当你看到这里,应该会对这位斯文恶棍感到深恶痛绝。可大卫有什么错呢?就像灭霸认为地球资源无法承载如此大的人口,坚定地要打响指,让一半人口消失。
他曾是收集隐蔽角落的花朵的男孩,但同时相信大自然有阶梯排序,人类在最顶端;
他曾写下“科学世界观对人生意义的指引是徒劳无用”,但同时他又用一根缝衣针对抗混乱;
他曾信奉哥哥的废奴主义,但同时也在不费余力推行精英等级社会和优生学;
他曾背弃导师阿加西“上帝造物等级制”观点,但同时也在践行阿加西“自然阶梯”理论;
他曾在晚年为推动世界和平努力,但为的是避免像哥哥这样的聪明人走上战场,而“不合格者”大量繁衍;
他曾在73岁高龄写下《科学与伪科学》,致敬布鲁诺,却终其一生,走在误读达尔文的路上……
(六)如果有结局的话
那些被社会认为是“不合格”的人,他们后来怎么样了呢?
被强制绝育的安娜,照顾另一位被贴上“不合格者”标签的女孩玛丽,成为玛丽在病院里活下去的支柱。她们一起生活,温暖了公寓前台那位总是被抱怨淹没的管理员。
露露的姐姐,被科学家父亲所叹息,后来她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成为步行代言人。
在后来漫长的人生里,他们活出各自的人生,他们没有成为“不重要”的人,而是给身边的人带去温暖。
大卫在80岁高龄去世。所谓盖棺定论,他坚毅探索分类学的一生,发现当时人类已知鱼类的五分之一,他涉嫌谋害斯坦福夫人,他宣扬优生学,要从人类中剔除劣等族群……有赞叹,有批判。
回观这段探索大卫人生的漫长时光,露露看见人是错综复杂的综合体,也理解了大卫的一生。她的笔触细腻流淌:
阿加西在年轻的大卫心里种下萌芽。那是一个小小的信念:自然内部建有一架梯子,一架自然阶梯,一个细菌在下、人类在上的神圣等级。过去他那为人不齿的收集花朵的习惯,一下子转变为“最高等级的传教工作”,他内心的空洞一下子被这个目标填满。

一个被哥哥去世吓坏的孩子,无力面对这个没法理解、没法控制的世界。放弃那个等级制度,无异于释放生命的龙卷风,甲虫、鹰隼、细菌和鲨鱼都将被卷进高空,围绕着他,在他头顶盘旋。那将是极端的迷失。那将是混乱。那将是—— 我从小就一直极力拒绝面对的世界。那种跌进世界缝隙的感觉,像是与蚂蚁和星辰一同坠落,没有目的,也没有意义。
在混乱的旋涡中,那残酷无情的真相昭然若揭:你无关紧要。这就是梯子对大卫的意义。一剂解药,一个立足点,一种可爱又温暖的价值感。
(七)宇宙还未闭麦
大卫的故事似乎就这样结束了。但,宇宙的牌还没出完。
大卫去世约五十年后,分类学家意识到,鱼类这种公认的生物类别,并不存在。
鸟类存在。
哺乳动物存在。
两栖动物存在。
但就是鱼类,并不存在。
在支序分类学中,存在两个底层原则。
第一个原则,一个正式的进化种群必须包括一个既定祖先的所有后代,不容例外。而水底下的不同种类的鱼,其实它们由不同的祖先演化而来。
第二个原则,则直指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很难的问题:谁和谁关系最密切?也许这个问题听上去微不足道,但它却是整个分类学面临的难题。
尽管蝙蝠看上去像有翅膀的啮齿动物,但它实际上与骆驼的关系更为密切;鲸实际上是有蹄类动物(和鹿同属一个大类)。再说几个被直觉掩盖的令人吃惊的事实。比方说,鸟是恐龙,而蘑菇虽然看起来是植物,但它实际上更接近于动物。
假设现在图上有三种动物:一头牛,一条鲑鱼,一条肺鱼。请问哪种生物不同于另外两种生物?
总会有可怜的被蒙在鼓里的学生举手回答:牛不同于那两种鱼。
实际上,肺鱼和牛都有类似肺的器官用来呼吸空气,而鲑鱼没有。肺鱼和牛都有会厌(一小块覆盖气管的表皮),而鲑鱼没有。肺鱼的心脏结构更接近牛,而不是鲑鱼。这些相似点还可以列出很多。
所以,与鲑鱼相比,肺鱼和牛的关系更近!
我们以为鱼类是同类——把无数千差万别的物种都用“鱼”这个词一带而过。实际上,在水下,在鳞片的掩盖下,它们是不同的物种。“鱼”这个类别掩盖了上述所有事实。这一分类淹没了细微的差别,贬低了鱼类的智识,营造了分隔的假象,让我们以为自己仍处于自然阶梯的顶端。
所有的分类都是虚妄。
如果大卫还活着,这一理论足以暴击他对阶梯的信仰。冥冥之中,宇宙中有一种宏大的公平。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并非否定弱小的物种。
自然界中的物种不是固定的、永恒不变的。分类学家大张旗鼓认定的永恒不变的等级分类(属、科、目、纲等),不过是人类自己的创造,为了“方便”在不断进化的生命路线上,划出有用但武断的界限。他写道“自然界中无飞跃”。自然没有边界,没有固定界限。
关于科学应如何启发思考而不是误导观念,书中这样写道:
好的科学要超越我们对自然界得出的“省时省力”的结论,看到直觉之外那错综复杂的所在。
好的科学要让人明白,在我们目光所及的每个生命体内,都藏着我们无法理解的复杂属性。
(八)放弃鱼类之后
到这里,这段反转起伏的追星故事就说完了。
大卫仍是那个偏执坚毅的分类学家,但露露已经从鱼类的世界走出,继而跳进另一个世界。“长大这件事,就是学着不再轻信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不再对世界规则框架深信不疑。
放弃鱼类之后,人们能得到什么呢?
放弃鱼类之后,我看到了世界的本质,一个拥有无限可能的地方。
当外物教条不存在,我看见了自己。于是,“我”开始存在了。
混乱是这个世界唯一确定的东西,我们不需要问混乱是否会降临,只需关注它何时发生。接受世界未知的随机性。
人生本没有宏大意义。而此时此刻,我的呼吸,我的一举一动,让我的这一秒有意义。我将永远感恩自己拥有对身边人事物饱有感知力。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书在末尾有一段特别触动人的话:

鱼不存在,但世上当然有真实存在的事物,不需要我们用言语证实它们的存在。
享受世界给予的一切,不论此刻它看起来是好的,或坏的。就像樱桃小丸子说过,“只要活着,就会有好事发生。 ”

很喜欢《心灵奇旅》中爵士乐手在酒吧门口给男主角讲的那个故事。
小鱼说,我要去大海。
老鱼说,你已经在大海了。
小鱼说,可是这里不是大海,这里只是水,我要去的是大海。
老鱼说,你已经在大海了。
放弃对意义的寻找。生命如此壮丽恢弘。活在当下,是另一种抵达。
“另一个世界确实存在,但它就在这个世界之中。”
而此时此刻,我只想依偎在家人身旁,只想与爱人紧紧相拥,这就是属于我的壮丽恢弘时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