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1.21无题
在软件工程课上读过三本书,读完一本之后,只要在游泳池里拷问自己,到了中午我就会因畏惧而放弃记下我的感想。 于是我在面对文学的时候变成一个哑巴了,真的,昨天中午我的脑中甚至冒出绝望的想法:要不忘了那些东西,好好发展你的专业,以后做个日子人小资吧,那样还更好找对象,反正你到了那些场景也只能做个哑巴,面对那些迷之自信夸夸其谈荐书的人,把自己当女性主义者的男人,你也大屁放不出一个。 还好这本书是我下午看完的,《科幻精神》罗贝托 波拉尼奥。还好它足够好,我放弃给波拉尼奥按喜欢程度排序的想法了。还好有一篇很忠实的译后记,把整本书分成两大份四小份,其中一小份是“我”和劳拉的爱情。 爱~~~~情?(恋爱的犀牛开场并感)我就是要看这个才专门在下午抽出时间的,智利人没把“我”下面踢坏,而且作者也从(“我”和)扬 史瑞拉的形象上抽身离开,在蒸汽升腾的炎热澡堂子冒险中留下(暂时的)好结局。作者要在荒野侦探中展示那个世界的完整图景,让写了一半的科幻精神成为最轻松的波拉尼奥作品。 两对男女相爱,这样轻松的话题,以后不会再出现了。如果从这本书开始看,期待这样的波拉尼奥再翻开下一本,读者有多可怜呀,可是作者却从这一本开始写的,在黑暗堆积的某一时刻,人性从湖里浮现出来。让我们暂时忘掉2666里的二百多场奸杀案的细节描写,读者在其中艰难发现主谋是整个墨西哥权力机构,回到科幻精神,回到科幻上来。 我坚信自己能阅读波拉尼奥是因为我看过的科幻小说,看过《立于桑给巴尔》那样、《神经漫游者》那样结构的小说。经反思,我分析叙事的主要弱点(和出发点和本质)便是太愿意把自己和主角相比,如科幻精神的两个主角,一个关心文学,一个只读科幻,十七岁。 可又有愿把自己分出一块写成主角的作者(扬 史瑞拉,又名罗贝托 波拉尼奥),未来他还会继续这样做,在另一些时候不(止)这样做,主角还会是他想嘲弄的(2666),或想让其遭难的(帝国游戏)。 波拉尼奥(的主角)是一类人可以成为却未能成为的人,与博尔赫斯、卡夫卡相比,仿佛有一种人能成为他,但目前一个都没有。以他自己为原型的主角又以“散落在拉美大地的青春骸骨”为原型,是一类人可以成为却未能成为的人,或是他正为了去映照那一类人? 至于我?如果不想受像《帝国游戏》主角那样的遭遇,就夹起尾巴做人,一字一句读书,别当日子人也别成老右,坚持下去,面对干瘪无言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