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小说其实是为了记住有魅力的人物
《饭桌追凶》是美国小说家詹姆斯·亚飞创作的短篇推理小说集,其中以“妈妈”为主角的安乐椅神探,为我们贡献了精彩的分析推理过程,也让我们见识到了这位言辞虽然有些刻薄,但却充满人情味儿的妈妈形象。
本书作者詹姆斯·亚飞,16岁时就在《埃勒里·奎因推理杂志》上发表作品。他的童年对各种推理小说、谜题兴趣浓厚,但直到有一天,他发现所有的谜题似乎都解过了,所有的手法也都领教了,于是就对推理小说没兴趣了。
经过岁月的沉淀和洗刷,他重新认识了推理小说。他不再痴迷,或者排斥哪一种手法,他相信,手法只是为“侦探的性格”服务的,他想创作出一个天才侦探,不仅仅是天才,更是懂得如何思考,如何与他人和社会相处的侦探。
由此,“妈妈”系列陆续在15年间诞生了。这位故事里的侦探,并不是职业侦探,也不是警察,更不是酒鬼,她只是一位纽约随处可见的普通妈妈。但她却有一双发现问题的眼睛,她能够在描述者的语言中,精准抓住最关键的信息,破解迷案。
这本《饭桌追凶》收录了妈妈系列的8篇故事,每篇故事的篇幅都很短,作者在有限的文字中,勾勒了妈妈、警探儿子、毕业于精英女校的儿媳、警长等性格迥异的形象。
警探和妻子总是在星期五回到妈妈家吃完饭,这期间,妈妈会在给孩子们讲述邻居的八卦之余,询问儿子在警局遇到的疑难案件。儿媳的戏份虽然不多,但她却能和妈妈就一些问题展开议论,也可以看出是一个厉害角色。
不过,警探并没有妈妈揶揄得那样蠢,因为每个案件在给妈妈讲述之前,警局也已经进行了多轮的调查和分析。只不过,大警探们总会漏掉一些细节,也可以说, 妈妈正是通过女性特有的敏锐洞察力和反推理能力,帮助警局破解了一起又一起案件。
虽然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书中一些故事可以很轻易猜出结局。但就像作者后来对推理小说的态度一样,我们不是为了解谜而解谜,而是通过这些“迷”,去认识和了解人物,还有他们做事的原因。这就像看书时,我们也许早已忘了情节,却可以记得有魅力的人物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