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陵论词丛稿》书评
《迦陵论词丛稿》书评
我上大学的时候,曾经和一位朋友聊到过王国维先生。其中提到王先生的论文中的某些地方值得商榷。结果这位朋友大怒,说自己是王先生的崇拜者,我说他行,说他的偶像不行。然后我就问他,那你因为看了王先生哪一部著作或者那一篇论文而崇拜他的?他回答说,没看过。我说,没有为什么会崇拜呢?他说,他就是认为王国维是他的偶像,说不得。
在以后漫长又如露电的我的生命历程当中,惯见了不胜数的此类情况。最近一次就是今晚刷屏的悼念叶嘉莹先生。这么跨界的刷屏悼念,足以见叶先生的影响早已经跨越了学科,成为了公众的文化偶像。记得上一位有此影响的满族人还是启功先生。记得王宁先生在谈及叠满各种公众社会身份的启功先生的时候,她说到,启功先生首先是学者。这也同样适用于叶先生。而以我疏简的阅读来说,凝聚她最精华的书就是《迦陵论词丛稿》,一如《启功丛稿》。这本书也是她八十年代初在大陆产生影响的主要的一本书。有此基础,经过时间沉淀,声名打磨,最终在近年产生了爆发式的偶像作用。
我手头的《迦陵论词丛稿》是1980年11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这本书由家父购于那个年代,我是在大学之后才完整看完的。之后有时也会翻出来,重温的是第一次阅读时候的感受——第一次读的时候,感觉是推开了一扇新世界的门。这本书由几篇大论文组成,评的是五代两宋的几位词人的几首词。比如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煜、晏殊、吴文英等。还有就是关于词学的内容,比如对常州词派主张的阐述。其实严谨一点说,这个新世界也并非全然的新,而是之前看过,却忽略或不理解的那个世界。就像去逛古董市场,如果你是玩瓷器的,往往对瓷器边上的古钱币忽略不理解,然后忽然有一天,有一位古钱币专家点拨你,让你对之前可能已经“老相识”的许多事物有了新的认识。对我来说,可能更兼有“解我经年之惑”的作用。我从高中就一直不明白的温庭筠、韦庄或者吴文英的词的妙处,在此被次第打开。而某些词学上的不解,也由此释然。叶先生就像《神曲》中的贝阿特丽丝,带着我走过不同的风景,还给解释。这种阅读体验是我从没有从夏承焘、沈祖棻、萧涤非甚至俞平伯的论词文章中得到的。这种深度的融合自己的生命体验的论文,以当下的学术论文普遍的情况作对比,则更显灿烂而珍贵。就如她在后记中所言“我的评赏却都是以感发及联想为探索之主要途径的。”在这几篇文章中,知性、感性和审美成为一种有序的旅行和发现的过程。而读者也自然能够启发出自我的各种不同体验,我的最大的体验就是“进行写词创作的冲动”。虽然体验因人而异,但就我而言,这本书就属于“能够指导和激发创作的理论书”了。
但在之后的年月,尤其叶先生声名日盛的近年,我看到许多叶先生的新书。翻阅之下,也稍有看姚雪垠《李自成》后两部或者《水浒》后几十回之感。当然,原来这几篇文章好像也会在不同的选本中出现。这可能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象(至少在中国作者中经常不可避免),尤其当一位作者的影响已经走向公众和全社会之后。当然,一位作者是立体的,访谈中叙及生平家世的叶先生,会打开另一扇人们了解作者的门。
但是,在现在这个时候,当人们不用仔细的了解和辨析就能够寄托自身的情感的时候,我还是觉得可以聊聊她的作品。毕竟,这样可能对一位作者更公平,对其认识也可以更深入。比如我们脱开挂满各种公众标签,天天画漫画的黄永玉,可能会发现一位刻工绝妙的版画家。而也只有了解到他的版画,我们才可能懂他艺术地位基础的由来。
下附怀迦陵先生一首
露电百秋应是如,华胥照影记当初。
楼台七宝琉璃梦,花面严妆暮景虚。
风月宛然无限意,光阴可奈世情疏。
若许心魂何寄处,只在迦陵几页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