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时代的精神续作,短篇心证的至高杰作。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一位曾居住在布朗克斯和梅萨格兰德的精灵。
妈妈总是用身边的亲戚打比方,具象又灵动的生活化描述,让人想到了自己或许我会有这么一个个“命运多舛”的亲戚。
【心证推理】是本书的一大看点,如此登峰造极的水准我只在三大家的那些名作里看到过,是的,他的心证不比三大家差。
那么说起三大家,就不得不提这本书的其他看点。
如阿婆书中马普尔小姐里那样的生活化的人物塑造和心证,又如奎因兄弟的逻辑流以及诡计,还有如卡尔一般的plot和误导,亚飞或许是看着三大家的作品成长的,甚至在创作的时候也特意往他们的方向去靠拢。不过说起来,妈妈和马普尔小姐可一点都不一样呢。
在9篇短篇里有8篇都算得上佳作甚至杰作水准,这样的发挥真的让人好奇亚飞其他的作品究竟是怎样的。
那么,以下书评严重剧透。
1.1952·金发女郎案
通过某个盲点,去锁定某个事实并排除无关的嫌疑人。这个玩法真的屡试不爽,上次这么爽的还是《X的悲剧》电车案。
在饭桌上婆媳的斗嘴总是婆婆取胜,看到这种情节的我总是会会心一笑,感觉生活感特别足。
说起来,我从未觉得妈妈像马普尔小姐,马普尔才不会如此刻薄(褒义)。
2.1953·毒汤案
本篇的布局和误导太像卡尔了,以某些“巧合”的事件去达成本不应该却凑出的不可能犯罪。让明显的凶手变成完全干净的角色,这是一件需要技巧的事情。
3.1954·孤独信件案
短篇能够利用plot(这里既指情节又指布局)写出如此悲伤的故事,亚飞的笔力可见一斑。案件的核心也算是盲区的问题,先入为主的概念占据了警方的大脑,殊不知这是一个孤独的人的难以启齿。
真相大白的时候我的心底泛起了一丝悲伤,真的要做到这个地步吗?可某句话的重复对我的疑问做出了解答。
4.1954·叔叔坠落案
实在是抱歉了亚非,看到谜面和补充条件在妈妈推理出真相之前我已经猜到十之八九。你的贵人也就是给你第一桶金的人给的我的灵感,今年也恰好因为他某本书震惊到了,核诡也类似。
在某个英雄人物登场的时候,一切的答案呼之欲出,他可是代号“世界上最伟大的侦探”的人呀。
5.1955·醉汉案
又是因为可怜的动机搭配上适时的情节制造出的冤案,我的上帝,如果没有妈妈在,警方会弄出多少冤案出来呀。
6.1966·饭圈案
在极端人物性格设定下发生的有些极端但可能性拉满的案件。
两位剧迷的争吵让我想到了哲瑞·雷恩对莎士比亚的维护,称为“饭圈”肯定是有些过了,但是痴迷某件事或者人物的时候,情感的涟漪一定会影响到理性的平静。
7.1967·貂皮大衣案
短篇里的心证杰作!也是目前本作顺下来氛围最佳的作品,感觉上及其像卡尔。
我发现亚飞的心证真的很强,这也是描写安乐椅侦探案件必备的技能。
一件闹鬼的披风,会自己抓住勾子,会把人带着跑等等,这个噱头真的强的不行,颇有一种《燃烧的法庭》里凶手能穿墙的恐怖感。
在一切的诡计面前,人心才是真正的核心,这篇也是目前看下来最刀的一篇,“愚蠢”往往是贬义词,但在这篇里“愚蠢”一次首次达到从未有过的高度。
8.1968·婚礼前夕与鬼火少年案
妈妈终于展现了属于她的痛楚。原本她身上的生活感就很立体,但侦探的设定又让她充满了神性,可在这一篇之后这种神性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位饱经沧桑历经世事的母亲,妻子,仅此而已。
跨越接近五十年时空,由不同人物、事件、动机去构成的,内心都是为了男生尊严的案件,这两个案件成为了近乎绝伦的对照关系。
其中,心证推理再一次大秀肌肉,没有婚礼前夕,妈妈也不会那么快破解鬼火少年,涉世未深的母亲在外婆的帮助下重新认识了自己那“打牌都不会耍诈”的老公,啊,多么美丽的成长线索啊。
谐音梗立功的一集!(也是差点毁掉妈妈的一集)伪解答就是我的所想,结果错了,只能说不愧是外婆。不过有些耿直的犹太人父亲做出的事情我还是推理出来了诶嘿。
这篇可以排进本书前二(或许?
9.2002·烛光案
什么!雪莉竟然去世了!啊,雪莉!
最后一篇的水平虽不如前几篇,但逻辑的推演,心证的揣测还是能看出来这仍旧是那个亚飞。
绝对正义真的对于无关的人公平吗?
怅然若失的又一次看完了黄金时代的精神续作,亚飞对于丹奈的信,多么像主人公倘若有一天回忆起妈妈。
“那时的我太过年轻,太愚蠢,无以回报你为我做的一切。我多么希望现在能当面感谢你。”
“所以你现在要做的,是帮我把这些蜡烛收拾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