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代科学方法”的繁芜丛杂到大道至简——所谓的世界政治变革不过是强权此兴彼衰的历史循环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在读这本书之前,本人对吉尔平教授的标签式印象就是他是国际政治经济学大师,善于运用经济学方法分析国际政治问题。事实上本人也是抱着这种期待来阅读他的这本著作的。当我真正开始阅读,很快就感到了出乎意料,而当真正读完整本著作,第一时间感受到的,是一种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怅然若失。这个时代,当一些学者自认为掌握了所谓的科学方法,试图用某种模型去精确分析政治问题,将政治行为简化为变量函数的“科学”关系时,可能反而距离客观的规律越来越远。
首先要说明的是,这本著作包含了多种几乎完全不兼容的国际政治学说,很明显的有现实主义、新经济史、马克思主义、传统历史学等,这给阅读带来了一些困难,因为这些学说的理论范式不同,对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都是不一致的,甚至叙事方式都完全不同,放在一起的确会造成一些困扰。只有从整体把握才能看出吉尔平教授本人对国际政治的认知体系。
我将他的著作重新解构,两个核心问题是国际政治变革的原因和国际政治变革与战争。
对国际政治变革原因的分析可分解成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从体系外部、体系、单元三个层次罗列国际政治变革的因素:
1)国际体系外部物质环境因素:交通通信、军事能力、经济体系
2)国际体系因素:体系结构(静态),体系内国家的不平衡增长(动态)
3)国内因素:国家特性、私人得益和公共得益的关系
第二个层面,用经济学的需求律来看待国际政治变革,即吉尔平教授贯穿全书的5个基本假设
1)如果没有任何国家认为试图改变当前国际体系有利可图(预期收益小于等于预期成本),当前国际体系就是稳定的。( 国际体系平衡的条件)
2)如果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一个国家就会试图改变当前国际体系。(国际体系变革的条件)
3)一个国家将通过领土、政治和经济扩张的方式来谋求国际体系的变革,直到为进一步变革所付出的边际成本等于或大于边际收益为止。(支配国的崛起)
4) 达到平衡状态后,一个国家为维持现状所付出经济成本的增长速度会快于现状下所具备的经济能力的增长速度。(支配国的衰落)
5)如果国际体系中的失衡状况(体系治理方式与体系权力分配情况脱节)得不到解决,那么这个体系必然发生变革,一种新的反映权力分配的状况的国际体系将会建立。(国际体系的失衡与变革)
第三个层面,用大历史的观点来看待国际政治变革,国际政治变革的本质就是体系支配国(前现代的帝国到现代的霸权)的此兴彼落周期性循环。无论是受益于经济增长,还是源于军事技术革新,无论是受限于收益递减规律、还是无力阻止内部的自然衰朽腐败,或是敌国的兴起,帝国或者霸权之兴起正如其之衰败,都是必然发生的,但是周期时间的延长却并非完全人力不可及。(是不是想到当今的世界格局?)
对于国际政治变革与战争的关系,吉尔平教授认为国际政治变革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以霸权战争的形式来最终完成的,唯一的例外就是英国和美国的霸权继承,至少两者之间没有发生直接军事冲突。
吉尔平教授最后对当前流行的三种认为国际政治变革本质改变、国际政治变革的主要形式战争也成为历史的学说进行了反驳,分别是核武威慑论、经济相互依赖论、全球社会论。
之所以这本著作让我惊艳,是因为吉尔平教授对历史的深刻认知,使得他的理论完全超脱了一些新经济史学者理论的“庸俗”,体现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历史的敬畏,而不是对现代所谓科学方法的盲目崇拜。我最欣赏的他的观点就是,历史有规律但对黑格尔和马氏的宿命论则不以为然,客观因素(尤其是新现实主义强调的结构因素)固然重要,但是人(国家)的主观行为和选择所造成的影响也绝对不可无视。“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