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婆的诡叙
作为阿婆出版的第43部作品,《死的怀念》出版于1945年,时值二战结束,阿婆的创作已在高峰之后,代表作品《罗杰疑案》、《东方快车谋杀案》、《尼罗河上的惨案》、《无人生还》均已出版,创作风格化已经成熟。
《死的怀念》算不上阿婆的杰作,但也不算失败之作。至今读来,仍然能够吸引人。
在这本作品中,阿婆采用了诡叙的方式讲述故事。第一卷《罗斯玛丽》讲述乔治的妻子死亡之后,各个当事人的回忆(怀念),6章分别以罗斯玛丽的妹妹艾丽丝、罗斯玛丽丈夫的秘书鲁思、罗斯玛丽的好友安东尼、情人斯蒂芬、斯蒂芬的妻子阿历山德拉、丈夫乔治的角度对罗斯玛丽死亡时间进行多角度叙述,这一部分的叙述无疑是精彩的,不同人物的心理、情感融入对罗斯玛丽的回忆之中,虚虚实实,爱恨交织。第二卷《万灵节》讲述乔治接到匿名信告知其妻子死于谋杀,于是百方思考,精心策划,意图通过在万灵节重聚罗斯玛丽死亡之日的所有人,以图揭露罪行,却饮下毒酒身亡,这一部分叙述略显啰嗦。第三卷《艾丽丝》叙述了侦探及曾经的反间谍专家雷斯探案的过程,实际上却很具有反侦探的意味。当然,结局还是揭露了罪犯(不然又能咋样结尾呢~)。
全书中,阿婆采用了诡叙的手法掩盖罪犯,不管是第一部中各个人角度的叙述中掩盖事实,还是罪犯的一直未出面(只存在于讲述中),构成悬念,直至最后几页方才揭出谜底。由于诡叙的存在,整个叙述对关键事项都是隐去的,这当然与埃勒里·奎因的挑战读者存在很大差异。
读第二卷的时候,不由想起日本作家笹泽佐保的《大海的请柬》,同样的当事人再聚,但显然是不同的结局,不知道笹泽佐保是不是想起阿婆的这本《死的怀念》第二卷。
按阿婆所述,似乎从罗斯玛丽的被谋杀,就注定了艾丽丝、乔治必然会被谋杀。按安东尼的解释,乔治之死是误杀,似乎应该是首先谋杀艾丽丝,之后显然还是需要谋杀乔治,只不过,次序颠倒了,颠倒的次序似乎也的确给破案带来了困惑,以至于苏格兰场大侦探舍普觉得此案无法破解,雷斯推理的结果是艾丽丝谋杀了乔治,倒是以嫌疑犯身份出现的安东尼以爱破案了,莫名的觉得有些奇异。
看对新星版的评论中有:227页写到“他会跟露丝结婚吗?-事成之后?那是露丝的想法。我想她还是会和他断绝关系。”而天津人民出版社版258页是:“他想过要在以后跟鲁思结婚吗?”“那是鲁思的想法。我想,她也许能让他娶她。”,两本书中的意思完全不同,不知道哪一个更正确。
其实,这里边鲁思的想法到底是什么?就因为维克多激起了她对罗斯玛丽的仇恨,她就会不顾一切、精心策划配合维克多谋杀罗斯玛丽、艾丽丝、乔治吗?她真的需要罗斯玛丽的钱财吗?这实在是有点可疑的。如果不出意外,在罗斯玛丽死后,鲁思可以顺理成章成为乔治的妻子,而乔治显然并不需要罗斯玛丽的钱财。如果鲁思成为了乔治的妻子,她还需要罗斯玛丽的钱财吗?难道不是干掉维克多对她更有利?
顺便一说,陈亦君 曾胡译本1980年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后为贵州人民出版社采用,翻译还是很流畅的。看网络上对人民文学出版社版的评价,感觉可以将人民文学版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