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在甲午,蜀且有变”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引用书中一句民间以讹传讹、人云亦云的,终至朝堂震动的话作为这篇读后感的题目。原因在于,黄博老师的新书,一本跨越15年之久的文论合集,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创新劲头,也有洗尽铅华的笔锋苍劲,也许能给对宋代蜀地有兴趣的读者,带来不一样的感受,感受宋史研究的变化。我个人很喜欢这本书。
中国史学盛在宋代,以史论政成为宋代蜀中史学经世致用的显著表现和重大成果。首先,宋代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为学术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其次,宋代重视文治,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士人阶层的崛起促进了学术文化的繁荣。再次,宋代出现了大量史学著作,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欧阳修的《新五代史》等,这些著作在史学方法和史学思想上都有所创新。此外,宋代的印刷技术进步,书籍更容易流通,使得史学知识的传播更为广泛。最后,宋代的史学研究注重实证,强调考证,对后世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巴蜀因地理因素远离中原地区直接统治,因而有属于自己的史学活力,但是矛盾的是,巴蜀地区并无琅琊地区王氏的书法大家出现,作者对此的解释非常有新意,不做剧透,请自行观看。
四川不仅在经济上自成一体,其富饶的资源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中央政权不可忽视的力量。四川的盐铁之利,使得它在宋代经济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其险峻的地形又使其成为军事上的天然屏障。同时,四川在文化上也独树一帜,形成了与中原地区不同的政治文化特色。四川的官员选拔机制、地方政策的制定,无不体现了地方文化与政治的紧密联系,这种联系在宋代的政治生活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四川的文人雅士,如苏轼、黄庭坚等,他们的政治生涯和文学创作,都深深打上了四川地域文化的烙印。
作者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深入挖掘,揭示了四川文化自信和独特性在政治决策中的重要作用。四川的文人雅士、诗酒风流,不仅在文学艺术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在政治舞台上展现了其影响力。四川的文人往往兼具文人与政治家的双重身份,他们的政治行为和文化活动相互渗透,共同构建了一个独特的政治文化环境。
下编里我比较喜欢作者对度正的研究,他官职礼部侍郎,对朱熹理学在巴蜀地区的传播有显著的作用。 度正在重庆知府任内,较为全面地提出了“便民”的各项具体措施,开始实施其“劝农桑”、“兴学校”、“宽赋役”、“表廉隅”、“省刑罚”等政策,主张合并行政机构,减少行政耗费,“以宽民力,以应军用”;要求朝庭下放财权,减轻税赋贡纳,以“封植根本”;军事上主张加强“寨”的建设,从农民中招收寨丁,寓兵于民,亦兵亦民,以巩固、加强重庆及四川作为“上流重镇”的战略地位。他的这一主张在随后以重庆为中心的抗元斗争中取得显著成效。思想上,度正曾为宋代理学家朱熹门徒,学问精深,名望甚高,被誉为“朱熹高徒第一人”。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对度正与朱熹、刘光祖、吴猎、曹彦约等人的互动考据的非常透彻。
对了,还有“闽蜀同风”很有趣,我感受的更多的是中原文化和政治的自我优越感。